全部藏品

探索7756個藏品
綁腿布
綁腿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四方黑布,中間再車縫一塊白布,兩端用黑色細條布繫綁,繩尾端綴綠色毛線流蘇,黑布下方一邊車縫一寬幅白色帶,亦供繫縛。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林阿妹製作,女子服飾全套(含20689胸巾 20690綁腿布 20691及2 腰帶 20693佩帶)。
男巫綁褲
男巫綁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金黃色布褲,周圍飾以紅、藍波浪形細條花邊,褲上分別以綠紅及綠、藍、白、紅菱形花邊綴區間,上並有綠色長毛線流蘇,腰兩端各有一帶供縛繫。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吳阿風製作,此男巫服飾全套含20699男巫額帶、20700男巫綁腿褲、20701男巫項飾、20702男巫佩袋 。
男巫項飾
男巫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為黃、綠、白三色塑膠珠粒間綴一細紅珠粒編成。最長之白色珠,加上有一段用來掛於頸部,並不間綴紅珠粒,其餘黃、綠二條則分別二端接連在白珠鍊上,戴時三條可層現胸前。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吳阿風製作,男巫服飾此全套含20699男巫額帶、20700男巫綁腿褲、20701男巫項飾、20702男巫佩袋。
石府千歲神像繡衣
石府千歲神像繡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表:綠色底,上以銀色線立體浮繡雙龍,龍首雙眼處飾有兔毛,背後為一塔,衣邊有二道滾邊,一為黃色細滾邊,上鑲小圓鏡,另一道為寬幅藍邊,上繡龍鳳花飾。裡:為金黃色地,兩邊衣襟裡各繡一綠色龍,胸前繫帶以綠色金線分別繡「歲次壬戌年臘月吉旦」及「西龍
蒼府千歲神像盔帽
蒼府千歲神像盔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體為合金製成,帽上中間有一顆大紅色人工寶石,周圍綴飾之三顆較小,帽前沿有成排紅、綠、藍各色人工寶石,帽上以合金燒鑄雙龍拜塔及數龍盤據,間飾有許多絨球,帽左右二端鑄有花飾,下有橙色流蘇垂飾,帽後有二長形凸起,上有花葉裝飾。
蒼府千歲神像盔帽
蒼府千歲神像盔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體為合金製成,帽前沿綴飾成排之紅、綠、藍人工寶石,正下方亦有一粒。帽上方中間有一雲狀凸起裝飾,上綴飾四顆大小不一之人工寶石。帽上間飾有立體鑄成之雙龍拜塔、鳳凰、花飾、絨球等。帽後有二長條行凸起,左右有橙色流蘇垂飾。
蕭府大帝神像盔帽
蕭府大帝神像盔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體為合金製成,雙層。下層前沿綴飾成排紅、綠、藍人工寶石,中間一顆橢圓形綠色最大,其上有合金燒鑄之雙龍拜塔。上層帽前沿有珠鍊狀垂飾,正上方中央有一顆大型人工寶石,下有雙排小寶石,並間飾有盤龍及絨球,帽左右二端有橙色長流蘇垂飾。
哈達(黃)
哈達(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南管二弦
南管二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上四管樂器之一。二絃是輔助洞簫延長氣韻、充實其他樂器不足之處,貫穿全曲使之豐盈圓和。二絃與一般胡琴的形制、材質及演奏技法皆不同:它的兩根軫子在右邊,和胡琴相反,卻和宋朝的「奚琴」同制。琴筒採林投樹的果實製成,琴柱以竹頭為首,柱身則有十二竹節。
拍板
拍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上四管樂器之一。檀木製品,五片串成。器樂演奏時居樂隊指揮地位,古代這種坐在樂隊中央指揮節拍者稱為樂正。樂正必須數撩按拍(撩拍是南管計算節奏的方式),在每個拍位拍擊發聲;若是樂曲演唱時,則由歌者執拍端坐。
響盞
響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的下四管樂器之一。銅製小鑼置於竹篦圈中,由左手執之,右手拿紙製小軟槌,上下晃動敲擊銅鑼,使其發出如磬一般清脆的聲音。常與叫鑼搭配,演奏時隨琵琶指法敲擊,逢拍位停頓,是唯一可與琵琶捻指同時發音的的金屬樂器。
南管洞簫
南管洞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管上四管樂器之一。身前五孔,後一孔,製作時選材嚴謹,非觸地端之竹不取,長度超過十目九節則不用,與俗稱「尺八」規格不同。南管音樂是以琵琶指法定譜,然而琵琶依照指法彈出只是間斷的單音,洞簫的聲音卻能夠綿延不斷,所以洞簫的主要功能,便是串聯琵琶,添加裝飾音。南管洞簫音色溫婉而悠揚。
京二胡
京二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京二胡流傳甚廣,各地有不同的稱呼,北方人稱之南胡,亦稱為二弦、嗡子、胡胡等。琴筒多為六方型,也有圓形或八方型,筒上蒙有蟒皮。京二胡的音色優美、表現力強,無論是柔和流暢的曲調,或是強而有力的旋律,皆可用二胡表現。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多種戲種中均為重要的伴奏樂器。此件文物有盒裝,共計三件。
京胡
京胡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北管稱京胡為吊鬼仔或吊規仔(避用鬼字),以竹筒為共鳴箱,筒口蒙有蛇皮,使用馬尾弓拉奏,是西皮唱腔系統的主要伴奏樂器,因北管引入西皮唱腔,故用於北管,音色明亮,音域約兩個八度。此件文物有盒裝,共計三件。
北管古箏
北管古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古箏為放在桌面上彈撥的絃樂器,琴弦以琴柱承托於琴面上。在戰國時代,箏是竹製五弦樂器,演變至今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規格,弦的材質也由絲絃改為不鏽鋼絃或尼龍纏絃,其音色輕柔委婉,表現力豐富,可表達各式情感,用於獨奏或戲曲伴奏皆宜。
蓮花童子像
蓮花童子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在印度佛教中,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為了救苦救難多次轉生婆娑世界,方便說法與教化,蓮花童子即為其中一個化身。傳到中國民間後,受到道教的影響,置於玉皇大帝神階制度下,因觀音神通應三界,又可支配各類鬼怪神卒,類似的傳說可見於《封神榜》中,哪吒因太乙真人以蓮花化體,打敗紂王後封為中壇元帥。
龍天道堂小法團課程資料
龍天道堂小法團課程資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共4式~ -1:本土玄玹咒(含普唵咒、觀音咒、哪吒咒)共4頁;各句有紅水罣筆點讀標記。 -2:本玹咒(含普唵咒、觀音咒、哪吒咒)共4頁;有陳鳳英女士簽名字跡。 -3:含洗淨咒 媽祖咒 官將咒 福德咒 灶吾咒 黑虎咒 普唵咒(二) 呂山咒(小) 進香咒 等共10頁。
皮槍彈袋
皮槍彈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袋為皮製呈黑色,袋口、二側蓋邊緣以皮條穿紮。袋蓋下緣左右各有一皮環,可套於下緣的二個角,二皮環的末端均繫於蓋的下緣。蓋下緣中央繫一銅孔用皮條綁在蓋上,皮條他端穿過袋底再打一個結,其長度足以使袋蓋全部打開。
皮槍彈袋
皮槍彈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袋為皮製,呈黑色,可置九個子彈。袋口、袋二側與袋帶邊緣均以皮條穿紮。袋蓋上穿以皮條,左側皮條成環狀,可套於袋左下方。右側皮條自蓋右下端點出蓋,經袋右下側一小孔出。該袋末端打結,防止脫落,其長足以使蓋全部打開。袋左突出一袋而三個結而長61cm的皮袋。
華光大帝
華光大帝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據明人餘象斗所編之《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又名《南遊記》)中記載,華光大帝本是如佛弟子至妙吉祥化身(或說是燈焰),幾經轉世方成正果,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靈官馬元帥之生平內容極為相似,故一般認為是同一神,在佛教稱之華光天王佛,在道教稱之五顯靈官馬元帥,又名三眼靈光、馬天君等。
楊戩
楊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二郎神,民間傳說中的神:(1)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龍,築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絕。亦稱為灌口二郎。(2)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為藍色。魁斗星君又稱為魁星爺,簡稱魁星、亦稱魁星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帝、魁星君等,為廣義五文昌君之一。
風獅爺(複製品)
風獅爺(複製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複製者:蘇世雄 屋脊厭勝物。風獅爺原以金門為盛,後影響及於安平及澎湖,屋脊風獅爺分為單獅及坐獅兩種,坐獅上坐一彎弓射箭人物,身份有蚩尤,黃飛虎,申公豹及趙公明等不同說法,材質主要由泥塑、陶塑及石雕為多,其中以陶塑最多,早期多由閩南進口。
木雕神像:太子爺
木雕神像:太子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壇元師,姓李名哪托。佛教故事中的神仙。演化於小說封神演義中,有折骨剃肉還父母,後太白金星以蓮花化其身,現身為父母說法的故事。或稱為哪吒三太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