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3個藏品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慶祝佔領遊行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慶祝佔領遊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昭和16(1941)年12月8日,日本空軍攻擊珍珠港而向美國宣戰,進入太平洋戰爭。每佔領一個據點便動員學校學生以及民眾,拿著國旗,以樂隊做先鋒遊行市街,鼓舞士氣,照片為其遊行鏡頭。
大宗公司保利特唱片行前
大宗公司保利特唱片行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係於1941年於臺中繼光街的大宗公司保利特唱片行門前所攝。
市民在臺中火車站迎接返鄉軍人
市民在臺中火車站迎接返鄉軍人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太平洋戰爭末期,市民在臺中火車站前迎接傷患軍人返鄉的鏡頭。
寺廟祭典遊行表演的七爺八爺
寺廟祭典遊行表演的七爺八爺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寺廟祭典上遊行表演的七爺、八爺,民間一般又稱為「黑、白無常」。身高丈餘,口吐舌頭的七爺是謝必安將軍,面色黝黑的八爺是范無救將軍,身高僅5尺。將軍胸前的紅布條有「稻江」字樣,應是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所屬。
七爺八爺參與藝隊遊行
七爺八爺參與藝隊遊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置於廟裡大殿兩側的七爺八爺,原為協助城隍爺專司押解人犯,現為各廟主神的部屬。祭典時參與藝隊遊行。七爺身高丈餘口吐舌頭係謝將軍必安,俗稱軀爺。八爺身高僅五尺面色黝黑係范將軍無救,俗稱矮爺。
民間藝隊遊行的詩意藝閣
民間藝隊遊行的詩意藝閣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迎神賽會時,民間藝隊遊行的詩意藝閣,裝飾華麗的臺閣,取材民間故事,寓其所扮演節目的詩意,設計巧思。為遊行隊伍最顯目成為「迎鬧熱」的主力,發揮酬神娛人的功能。
張恒嘉結婚宴客
張恒嘉結婚宴客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張恒嘉結婚,在家宅正廳前廣場宴客,介紹新娘新郎的鏡頭。
醮壇和普渡場
醮壇和普渡場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民間信仰,因地方上主動需要,有固定或依神降乩指示而舉行醮科,在各角頭設立祭場,搭醮壇,用以供奉天地諸神。每座醮壇均以供奉的神祇定名,如玉皇壇、觀音壇、媽祖壇等。此照片為醮壇之一,壇前則為普渡場。
水稻收割
水稻收割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照片。為水稻收割現場,中間拿著稻穗站在收割機前的男人,身穿日式吊褲帶,頭戴戰鬥帽,表示戰爭期的農忙時景。
人力抽水灌溉作業實況
人力抽水灌溉作業實況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日治昭和初期農田,用人力從水圳抽水灌溉農田的作業實況。
機器採收甘蔗
機器採收甘蔗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為日治昭和初期農田,製糖會社用機器採收割的鏡頭。
張恒嘉迎娶新娘
張恒嘉迎娶新娘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張恒嘉結婚,迎娶新娘的鏡頭。
苑裡媽祖廟文化講演
苑裡媽祖廟文化講演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二日,苑裡陳南輝(文化協會評議員)等地方人士以鳴爆竹、樂隊演奏的方式,邀請蔡年亨、陳虛谷、楊肇嘉、林獻堂、張聘三、葉榮鐘、鄭明祿(作者右起3、4、6、7、8、9、10)、呂磐石、鐘有順、賴國美等文化講演團成員到媽祖廟講演。
文化協會第二回夏季學校開學
文化協會第二回夏季學校開學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五年七月廿七日,文化協會第二回夏季學校在霧峰萊園開學,為期兩週,共有63名學員,講師有(前坐左起)陳朔方、陳滿盈、蔡培火、王受祿、林幼春、陳逢源、蔡式穀、陳炘、林茂生,「校長」林獻堂。
鹿港文廟文化講演會
鹿港文廟文化講演會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五年五月九日,葉榮鐘、王敏川、林獻堂、楊肇嘉(坐者左4起)呂磐石、郭覺之等人,到鹿港文廟辦文化講演會,由辜本主持,聽眾達一千餘人,是夜,林獻堂的講題是「守舊與維新」。
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閹雞》
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閹雞》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協會在一九二三年就決定推廣新劇,隨著文化運動的開展,新劇也大受歡迎。一九四三年九月三日,張文環的小說《閹雞》經林博秋編導,由厚生演劇研究會在臺北永樂座演出,次日就被禁演,成為臺灣新劇的絕響。
臺南南座公演文化劇
臺南南座公演文化劇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七年三月廿八日,由韓石泉、王受祿結合安平與臺南的青年在南座(戲院)公演文化劇三天,戲目是:戀愛之勝利、非自由之自由、薄命之花、憨老大。並由新竹新光社在場指導。
王姓宗親會創立
王姓宗親會創立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八年臺灣王姓宗親會在臺南市公會堂舉行創立大會。是年五月廿一日,臺灣民眾黨臺南支部也是在此舉辦「第九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代表蔡培火的洗塵會。
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的合影
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的合影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協會幹部韓石泉、王受祿、黃金火常親自出馬,演出文化劇。
王敏川率講演隊到大甲講演
王敏川率講演隊到大甲講演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七年六月七日,文化協會講演在王敏川(坐在右4)的率領下到大甲埔羌講演,時文化協會已成分裂狀態,王敏川、連溫卿已取代蔣渭水、蔡焙火在文化協會的領袖地位。
《臺灣民報》本社與支局人員
《臺灣民報》本社與支局人員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二年四月中,《臺灣》創刊時,蔡培火回臺設立臺灣(臺北)支局於臺北市太平町三町木二八番地,即蔣渭水的大安醫院,《臺灣民報》開始與文化協會「合署辦公」。此照是一九二五年時民報本社與支局人員的紀念照。
《臺灣民報》發送情形
《臺灣民報》發送情形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民報》「在荒曠的沙漠上撒著自由的種子」,是臺灣人唯一之喉舌、文化協會的機關報,也是當時臺灣第三大報(次於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圖為發送會報情形,背景是蔣渭水的大安醫院,時為一九二五年一月六日。
日報《臺灣新民報》幹郁
日報《臺灣新民報》幹郁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五日,日報《臺灣新民報》發行,編輯局成員有:主筆兼局長林呈祿(前左1)、整理部黃周(後左3)、政治部吳三連(後左5)、經濟部陳逢源(後左7)、社會部黃呈聰(後左4)、通信部黃旺成(後左1)等一流人才。
《臺灣新民報》報社遷移
《臺灣新民報》報社遷移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一日,《臺灣新民報》報社遷移下奎府町一丁目一五○番地(今臺北市南京西路圓環邊),成立了三年,《臺灣新民報》終於在一九三二年一月九日獲得發行日刊的許可,四月十五日發出第一張日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