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4679個藏品
煙斗
煙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Tutux Baku(煙斗) (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420):
陶甕
陶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陶甕統稱為djilung,而djilung又分為多種,有較高貴的家傳古陶甕叫做dredretan,有較近代的平地交易的古甕pangsiljan(耳甕)、djupeneq(大酒甕)、liljualjuas(荷蘭甕)等種類繁多。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有鞘的刀。 刀柄(上下二面)浮刻成一站立人像,刃祇有一面。 鞘:由鞘尖以上,有7cm長,稍向前彎,因此刀鞘全部不成直線。 鞘面:由鞘尖向上鏤刻一彎曲而上的蛇,蛇身刻有幾何圖形的紋,再向上則為一浮刻的站立人像,鞘面長19cm。
盤蛇女長衣
盤蛇女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白布製,已剪裁,無領,帶袖,右衽,五處有紐扣為橫式,衣二側開叉。衣正反二面之中央,二側與袖的緣鑲黑花邊,乃許多組對立的磬紋以曲折紋連成。黑花邊緣有黑條波狀紋。袖端裱黑花布並波狀紋黑邊。黑花布每組圖案由二相對的U形夾一菱眼形間帶有曲折線條紋搆成。紐扣穿鼻呈盤花狀。
巫師法具盒
巫師法具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法具盒下半部為木製,紅漆,用銅及貝殼裝飾;上半部是網袋,網口綴有小藤環,加上細繩,可束緊袋口,亦可提拿。一般法具盒的製作方式是將整段木塊挖空而成,除盒底外,其餘幾面都有雕刻,且以陽刻為主。雕刻題材多人和動物,動物紋中以百步蛇紋、鹿紋最多,另有鋸齒紋、三角連續紋等。
肚兜
肚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件為一方形麻布,其上以紅、灰、綠、米等四色毛線夾織成大小菱形紋飾,麻布上角往內折五公分,使成為肚兜上緣,左右兩角內面以黑色麻線縫上由紅黑兩色毛線編成的綁帶,並於領口上緣縫上黑、白、黃、橘四色編成的直條形紋織帶,另以黑麻線縫上白色鈕釦飾於布面上,中間成雙排十字,四周圍成一等距菱形狀,上端成V字形。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衣白花葉圖案綢布製,已剪裁,無領帶袖,有紐扣為樣式。對襟的一邊加一塊布使衣服成為右衽。紐扣穿鼻為紅,黃,綠三色毛線製成帶狀。頸周衣二側,袖端及衣正面中央的襟上裱黑綢布,黑綢布緣鑲黑衣花邊。花邊圖案成“S”磬紋為主的幾何紋顏色為紅,黃,綠相間以白線條紋成二部。
盤蛇女長衣
盤蛇女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布製,已剪裁,右衽,有領,帶袖,二側開叉,五處有紐扣為橫式。紐扣穿鼻處花布製。衣二側,背邊上有曲折紋,卍字紋,菱形帶點紋,線條圖案。花邊緣裱黑衣紅,白,黃三色搆成菱眼,半菱眼的花邊。領上線曲折紋及齒紋,以黃色為主間綴紅色。領周黑布上繡十字以插卷紋。二對立蛇形,紅,綠,黃三色插間白線中分的磬紋。
繡人形女裙
繡人形女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黑布及花布縫成,有二腰帶,花布為腰身,腰下打摺。
後敞褲
後敞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kacing在古時代是男性於野外奔走時,為保護腳所穿戴的褲片,然而後期kacing的圖樣花紋精緻,常成為男性盛裝衣飾之一。此kacing圖紋大部分為緞帶材縫製而成,依據圖樣型態判斷,此件似與南方部落致贈或交易而來。
泰雅族口簧琴
泰雅族口簧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在世界上擁有口簧琴的許多民族之中,台灣泰雅族及賽德克族的口簧琴(lubuw na Tayal)是屬於發展較發達的,因為該兩族除了其他民族常見的一到三簧口琴外,還發展出四、五、六、七、八等多簧口琴。
木雕小虎爺:地虎
木雕小虎爺:地虎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虎爺傳說的來由多為殘暴兇猛的老虎,作惡害人,造成人們的困擾,遂請土地公或城隍爺收伏之,其他神明也有收伏老虎的傳說在,而道教中老虎亦常為神明的座騎,故虎爺並不限於特定廟宇才會出現,台灣的廟宇供奉虎爺主要是請虎神保護主神,維護廟宇的安寧,並驅逐癘疫、鎮邪除煞。
木雕小虎爺:天虎
木雕小虎爺:天虎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虎爺傳說的來由多為殘暴兇猛的老虎,作惡害人,造成人們的困擾,遂請土地公或城隍爺收伏之,其他神明也有收伏老虎的傳說在,而道教中老虎亦常為神明的座騎,故虎爺並不限於特定廟宇才會出現,台灣的廟宇供奉虎爺主要是請虎神保護主神,維護廟宇的安寧,並驅逐癘疫、鎮邪除煞。
麒麟牌
麒麟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麒麟牌為厭勝物之一種。厭勝最初是指一種巫術行為,但後來厭勝一詞被用於民間信仰中,成為克制禁忌事物或壓制心中對無法抵抗之自然力所產生的恐懼的方式,即是民間所謂之「驅邪避煞」,厭勝物便是用於驅邪避煞之物品。傳說麒麟生性仁厚,若現世便代表吉兆,因而成為辟邪物的題材。
陶製玄天上帝神像
陶製玄天上帝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北極玄武星君化身,形象多為右手執七星劍;左手印訣,一指向天;雙足左踩龜右踏蛇,象徵北方之神。玄天上帝左足所踏之龜,右足所踩之蛇幻化的人形,民間稱為龜蛇二將。傳聞玄天上帝本一屠夫,受觀世音菩薩感召,割肚剖腹,洗罪而死。其至誠動天,遂得道成仙。
撒奇萊雅族女子上衣
撒奇萊雅族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頭帶
撒奇萊雅族頭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舞蹈衣飾-王子
舞蹈衣飾-王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衣飾的錦緞華麗、繡工細緻、配件齊全,為仰光當地師傅特別接受訂製而成,最後再由緬甸歸僑協會成員攜回台灣。不僅不易取得且價格不菲外,它也相當反映了當今緬甸舞蹈衣飾美學與工藝技術,更凸顯出台灣緬甸華人對於潑水節及緬甸傳統歌舞的想像。 ~以上說明由捐贈者(呂心純女士)提供。
女用佩袋
女用佩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色袋,雙層外折有一口袋,口袋上有一對鈴鐺,綴以亮片‧花邊。袋上並有玫瑰紅、綠、黃及紫 四色流蘇‧袋上兩邊用玫瑰紅毛線各紫一朵花。背帶上有波浪狀黑白花邊,白色花邊車成菱形,各菱形中間縫一小圓鏡。
額帶
額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色開絲米龍線在一長條塑膠片上鉤編而成。中間帶狀部份長48.0cm,上間隔縫綴長方形塑膠片,塑膠片之間飾以橢圓形細珠粒、圓細珠粒及小亮片。帶狀以外部份為極長之流蘇。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林阿妹製作,男子服飾全套(含20694額袋 20695男裙 20696及97腰帶 20698佩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