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47個藏品
基隆山的雲母角閃安山岩
基隆山的雲母角閃安山岩
國立臺灣博物館
產於瑞芳的頁岩
產於瑞芳的頁岩
國立臺灣博物館
黑色長柱狀的硫砷銅礦
黑色長柱狀的硫砷銅礦
國立臺灣博物館
使用X射線檢視結構
使用X射線檢視結構
國立臺灣博物館
透過X射線檢視,可以觀察到「卻老旦」活嘴、梳頭(蘇州髻)及文手裡面的結構和內藏的釘與鐵絲。
傳統布袋戲偶人-八結髻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八結髻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八結髻旦」屬於「旦」,是年輕的女性角色。髮型為將長髮以八字形纏繞固定於頭頂的款式。通常飾演千金小姐。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鬚文_龍袍
傳統布袋戲偶-鬚文_龍袍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龍袍、平天冠、奏板 可扮演《三國演義》的劉備,或扮仙戲《福祿壽三仙會》之福仙。
腳製作過程
腳製作過程
國立臺灣博物館
賴泳廷製作
傳統布袋戲偶人-文生
傳統布袋戲偶人-文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生身穿蟒袍頭戴四方匙
布袋戲偶人-鬍文
布袋戲偶人-鬍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偶身可見反向字跡滲出,為內部書寫角色的痕跡,與傳統戲班收存方式有關。
傳統布袋戲動物偶-虎
傳統布袋戲動物偶-虎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人-狐狸母
傳統布袋戲偶人-狐狸母
國立臺灣博物館
「狐狸母」與「狐狸公」為一對,臉部分為左右不同的臉譜,右臉為素面,左臉則是特殊花面。狐狸母一般會梳小旦的髮髻。(此件是花面旦也可稱狐狸母,此臉譜與花園頭所繪的狐狸母臉譜和髮髻皆不同) 偶頭部分為木製,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陰陽判官
傳統布袋戲偶人-陰陽判官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繡補、尖匙
傳統布袋戲偶人-怪頭
傳統布袋戲偶人-怪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六角錘
傳統布袋戲偶人-桃文關公
傳統布袋戲偶人-桃文關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關公盔、青龍偃月刀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魁
傳統布袋戲偶人-青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半甲
傳統布袋戲偶-狐狸公
傳統布袋戲偶-狐狸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八卦衣、拂塵
傳統布袋戲偶-紅魁
傳統布袋戲偶-紅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捲支袍、六角錘
傳統布袋戲偶人-閻王
傳統布袋戲偶人-閻王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蟒袍、相貂
傳統布袋戲偶-雷公
傳統布袋戲偶-雷公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半甲、瓜錘
傳統布袋戲偶人-街頭慶
傳統布袋戲偶人-街頭慶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線袞 街頭慶這個角色為江加走依據當時所見的街頭勞動工作者的真人形象所雕刻而成的。
傳統布袋戲偶人-馬頭
傳統布袋戲偶人-馬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戰甲、單刀
傳統布袋戲偶人-三花笑
傳統布袋戲偶人-三花笑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線袞、公巾、團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