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369個藏品
神主牌
神主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神主牌又稱公媽牌,即祖先牌位,一般家庭供奉祖先所用,牌面上書寫某地某氏祖先名諱,下方基座與兩側則雕有吉祥圖紋。公媽牌常會放置於神龕之中,此類神龕即稱為公媽龕。
紙錢木雕印版:經衣
紙錢木雕印版:經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經衣又名「巾衣」或「更衣」,是用來祭祀無子孫祭拜之孤魂野鬼之紙錢,多於中元普渡時使用。經衣以長方形黃紙製成,紙上印有衣服、褲子、髮梳、鏡子、剪刀、鞋子等,代表各種日常生活用品,讓前來中元普渡的「好兄弟」除了祭品外還有各種用品可以使用。
紙錢木雕印版:經衣
紙錢木雕印版:經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經衣又名「巾衣」或「更衣」,是用來祭祀無子孫祭拜之孤魂野鬼之紙錢,多於中元普渡時使用。經衣以長方形黃紙製成,紙上印有衣服、褲子、髮梳、鏡子、剪刀、鞋子等,代表各種日常生活用品,讓前來中元普渡的「好兄弟」除了祭品外還有各種用品可以使用。
小神龕
小神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神龕是為了供奉神佛或祖先牌位而設計的特殊空間,供奉神佛的神龕就稱為神龕或佛龕,而供奉祖先牌位的則稱公媽龕。神龕通常如廳堂廟宇建築一般,但一般而言,神龕會採用龍柱為支柱,而公媽龕則無。神龕的外型除了像是小型建築外,亦會雕刻吉祥圖紋做為裝飾。
乩裙
乩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乩裙即為靠腿,俗稱「龍虎裙」。乩童上半身所圍為八卦兜,腰前則圍龍虎裙。八卦兜與龍虎裙上繡八卦與太極,有袪邪驅煞的功用,一般待乩童起乩後再快速圍在乩童身上。
紙錢雕版:經衣
紙錢雕版:經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經衣又名「巾衣」或「更衣」,是用來祭祀無子孫祭拜之孤魂野鬼之紙錢,多於中元普渡時使用。經衣以長方形黃紙製成,紙上印有衣服、褲子、髮梳、鏡子、剪刀、鞋子等,代表各種日常生活用品,讓前來中元普渡的「好兄弟」除了祭品外還有各種用品可以使用。
石雕薦盒
石雕薦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薦盒或稱饌盒,是放置供品的器具,一般置於供桌中央、香爐之前,其上方為一平台,用以放置酒杯(通常為三只)作為獻爵(獻酒)之用。材質多為木質或錫製,其形式多樣,上面的雕刻裝飾則以吉祥圖案為主。
清水祖師神像
清水祖師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清水祖師又稱為昭應祖、麻章上人、蓬萊祖師、烏面祖師或落鼻祖師。宋朝人,俗名陳應(或說昭應),自幼出家,悟道後遷往麻章,一面修道,一面救助貧困,居民奉之為上人。後至福建安溪,於大旱時為民祈雨,因此居民之建廟,上人命名為清水巖,故稱為清水祖師。
八家將神像:二爺
八家將神像:二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在臺灣的迎神賽會中,常見由八人裝扮成牛頭、馬面、白無常、黑無常、夜叉、鬼卒、司枷、攜鎖差役八位鬼役,有如官府的家將,列隊於主神駕前,舞蹈遊行,以驅除惡鬼,警惕世人。二爺指的是八爺范將軍。
八家將神像:大爺
八家將神像:大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在臺灣的迎神賽會中,常見由八人裝扮成牛頭、馬面、白無常、黑無常、夜叉、鬼卒、司枷、攜鎖差役八位鬼役,有如官府的家將,列隊於主神駕前,舞蹈遊行,以驅除惡鬼,警惕世人。大爺指的是七爺謝將軍。
上帝公神像
上帝公神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玄天上帝,道家所奉的真武神。俗稱上帝公,上帝爺。神像造形多半為手持七星劍,左腳踩龜,右腳踏蛇。
太歲(十二生肖)
太歲(十二生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將印有十二生肖頭像的紙剪成人形,代表十二生肖替身,解運者以所屬生肖的紙偶,配合人形紙偶,經由道士改運。十二生肖替身通常用於祈福補運,如過七星橋、跨七星燈、鑽七星亭等儀式,儀式完成後燒化,讓厄運隨火燄而消逝。
神明衣飾
神明衣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橙色底,前襟有銀線立體浮雕雙龍,龍身上並以兔毛綴飾。衣服左右各有兩顆橙色絨球作為裝飾。衣邊圈飾綠藍兩色布條,綠色布條上繡有小鏡片,藍色布條則繡花朵作為裝飾。
神明衣飾
神明衣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白色底,前襟有銀線立體浮雕雙龍,龍身上並以兔毛作為裝飾。衣服左右邊各有兩顆紅色絨球,衣邊圈飾綠色及紅色布條,綠布條上縫有小鏡片,紅色布條則繡有花朵作為裝飾。
筊杯
筊杯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色木筊杯。筊杯為祭拜時所使用的器具,是人向神訴願時,神明作為回應之用,如二片相反稱聖筊,表示應允;如兩面向上為笑筊,表示說明不清、神佛主意未定,應再請示;若兩面向下則為陰筊,表示神佛不從,得再誠心祈求。
轎前五方旗
轎前五方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三角旗身以細白布鑲滾成不規則大鋸齒狀,連接一藏青色寬邊布條,上縫飾銀色雲紋,中間主體以紫紅緞面鑲滾黃色花邊,緞面上以金線繡龍吐珠及雲紋,綁縛旗桿之白布條上有書寫諳平靈濟殿字樣。
靈濟殿八仙彩
靈濟殿八仙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件八仙綵多處已朽爛,主體為橙色,下擺鑲滾米色寬邊,上平繡多條龍紋,滾飾綠色零形編網及橙色流蘇垂飾。布幅兩邊平繡成藏青色底,鳳凰花紋,主體除浮繡八仙外,中央部分浮繡南極仙翁,右首浮繡靈濟殿,左下方浮繡張粒才謝。
靈濟殿桌裙
靈濟殿桌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色為綠、橘,鑲以藏青色寬幅布邊,十分陳舊,上端綁縛之白布條並有多處朽爛,上方綠色綢面繡靈濟殿字樣,下方立體繡一戲珠之大龍。鑲邊之藏青色布上亦立體浮繡四隻錦毛貂鼠,並夾雜其他紋飾,紋樣十分繁複。
蜈蚣旗
蜈蚣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頭部為木板製成,漆飾深棕色,並以紅、白油漆畫臉部器官及頭上雙角,身體為黃長布條,兩側縫飾三角鬚狀之紅細布條,頂端有鐵絲纏繞供懸掛。
靈濟殿涼傘
靈濟殿涼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涼傘下擺鑲滾綠色及紫藍色邊流蘇綁縛葫蘆形垂飾,傘主體為橙色,下方分別立體浮繡八仙,六位仙童及靈濟殿字眼,傘面立體浮繡兩對雙龍拜塔及二條大龍,傘面部分地方有破洞。
保生大帝後殿布簾
保生大帝後殿布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布簾為兩塊紅長布條,頂上以白布車縫為管狀,以便撐起,上在浮車縫一塊綠色長方布條,上書靈濟殿,簾背面車縫二條白色長帶子。
花矸五使
花矸五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應包括一爐,一對花瓶及一對燭台,接應定著於長木板之鐵條上,惟其上兩具燭台脫落莫個著旗上,花瓶亦僅剩一只,故長木條上僅剩一爐,一花瓶,一花瓶座及二燭台座。
方大帝神像繡衣
方大帝神像繡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橙色,衣襟前以金線立體浮繡雙龍,龍身飾兔毛,龍頭各有二顆絨球,後背為搭,搭上飾六個流蘇結,搭頂飾小圓鏡,衣邊上以彩線及金線平繡花葉領口有二黃帶,一書“歲次庚午年花月吉旦”,一書“代天府丙州方府大帝”。
官眾爺神像繡衣
官眾爺神像繡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綠底細綢布,多處破損,胸前正中央立體浮繡一龍首,惟一眼已掉落,全件衣服以銀色線滾邊,平面彩繡蓮花及葉,衣身週圍以係線滾邊,久泛黃黑,前後二片式,僅在肩膀處相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