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26個藏品
方貝塊項飾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十枚方貝塊連串而成,各枚大小一致,為正方形。邊長3.2cm、厚0.3cm。連繩長41cm。貝塊兩端各有四孔相通,以便麻繩通過。
長方貝塊項飾
長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十五塊長方形白貝片連串而成,最大之貝片長3.5cm、寬3.6cm,最小者長3.2cm、寬1.9cm。每貝有二孔貫穿,以細麻繩串起。
方貝塊項飾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十三枚大小不同正方形貝片連串成之項飾。各片兩側有六小孔相通,以便麻繩穿過。項飾之兩端貝片小,中間最大。項飾以一細麻繩穿兩個小洞,在兩端另繫白線四股絨線編繩,最左側貝片破損。繩末端有白線混合絨球。
方貝塊項飾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方貝塊項飾由十九塊方貝串成,二頭各一紅布條圈長23.0cm。方貝寬大致相同,約2.2cm-2.5cm,長約1.1cm-2.7cm,厚約0.4cm。每一方貝皆略有損壞,每貝兩側有六孔,以二條麻繩穿最邊二孔,將貝連起。
長方貝塊項飾
長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白色長方形貝片共有12塊。各貝條長4.2cm、寬1.2cm。項飾兩端有小黑珠的圈扣,另一端為實心鈴之紐。
長方貝塊項飾
長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十四枚貝塊串而成,全長31.5cm。大小不一,最大的每邊長2.6cm。最小的長1.7cm、寬2.5cm、厚大致皆為0.3cm。兩側各二孔相通,以便麻繩穿過。
方貝塊項飾
方貝塊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十二塊正方形貝連成。每塊貝為3.1c㎡。每貝有四孔,以四根細麻繩串起,項飾的兩端則以四根麻繩合成一根較大的麻繩,兩端的麻繩連在一起,呈環狀。
上衣
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二塊白色曲折紋麻布拼縫成,無領,無袖,對襟。背面袖洞下緣有寬14.4cm的花邊。由紅、黃、白、綠、黑諸色毛線繡成鋸齒,菱形,正方花等圖案。衣二側,背面中線及有縱走紅,綠,黃色為底的線條花邊。衣背下面有橫走紅、黑色的線條紋。
項飾
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9粒瑪瑙珠(其中一粒已斷裂),每二粒之間串有二條由金黃玻璃珠(金黃玻璃珠有兩段亦斷裂)連成之鍊條,二端繫以藍色毛線編成之穗子。
纏腰布花邊
纏腰布花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條藏青的麻布,其二端各有長19.0cm的黑麻布,黑麻布上用白、橘紅、淺紫紅、金黃、及綠色的線,各挑鏽成菱形的花紋。
帶鈴珠串項飾
帶鈴珠串項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紮成一圈束的項飾,一共有12圈半,徑長18.5cm,是由一個黃長料珠及銅鈴間隔。項飾可分開,共8件;其中一件無圓鈴。
皮口袋
皮口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獸皮一張用細鐵線縫底,一邊是縫在內翻出來,然後在旁邊縫在沒線縫的一邊,口邊上繫上一繩用以提。(山羊皮製,男子配用)
籐帽
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籐帽,帽高8.0cm一圈是用籐編是簡單合縫螺旋編法,上部份到帽頂都是用椰子皮製成,用籐條做的顎帶,修緣是夾條縫紮法。
豹皮衣
豹皮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無袖的豹皮衣,衣服的背面為豹皮,前面是雙層布所縫成(金黃色布面,黑布為裡),前胸處有二對盤鈕。
手環
手環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藏品是由獸牙作成直徑約12公分的手環,手環上紮著黃色,藍色,橘色的布條當作裝飾,緝中藍色布紮有兩束紅色流蘇.底下也垂著布條流蘇,共有橘色四條,紅色兩條,'黃色兩條,並有兩顆鈴鐺.
男衣
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黑色斜紋布製成,已經剪裁,無領,夾衣,鈕扣為漢式,共五排,每排二隻。鈕扣之最下端,兩襟邊緣以黃色鎖邊。左右兩裾,有用紅黃灰線繡成的人形裝飾。
頭飾巾
頭飾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頭飾巾以黑布為底,以白、玫瑰紅、紅、黃色線繡花,各色線繡直條排列。花紋為外圍一方框,框內八瓣對稱花朵,寬的一邊有黃、金黃、紅、玫瑰紅、綠色絨球各二枚。橘色一枚。
男裙
男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黑布打細摺,腰邊用紅線、白線縫邊,腰上另以綠線條縫成瓣形,約距裙兩端15cm地方各有二條山字形的紋,以紅黃綠色線繡成。
男長褲
男長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由二寬34.0cm的黑布縫製成。褲二側,中央均鑲淡綠色捲蠶雲狀花邊。每花邊上縫眼形鋁片一道。有二黑色腰帶,二條黑腿帶與二條紅腿帶。
男喪巾
男喪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喪巾以三幅同寬之布連成,在巾之左邊及下邊用紫紅布條鑲邊。其挑織之花紋成直條由上至下,以紅、綠、黑、灰、黃幾種色線挑繡花紋,巾之上部二端有二條用色線編成之辮子條長24.0cm。
男喪巾
男喪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灰色番布上有紅條橫貫,二邊各有二道刺繡,外者寬4.7cm、內者寬2.8cm,以紅、藍、黃、綠等麻線刺繡圖案花紋。兩角各有一帶長23.5cm,以紅、黃、綠麻線編成。
頭飾巾
頭飾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頭巾為一段藏青布,三邊以紅、黃、白線鎖邊,布上以紅、黃、白三色繡線,挑織幾何形花紋。有大鋸齒形,每一鋸齒內有一朵菊花紋,其下之兩側各有一小花紋。布之下緣有23個絨線球,由紅、綠、黃三色間隔排列。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衣分兩層,表層為呢製,由黃、紅、綠三色相間拼縫而成,裡層為深藍色布製,衣為對襟,有領有袖,已經剪裁,領口為圓形,領高1.7cm,左襟連一長20.5cm、寬11.5cm之裡襟,裡襟分兩層,為深藍色布製之內曾,外層為以紅白線繡花之布。
喪帽
喪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身上所有喪服及配件統稱為kapulju,而tarar亦是頭飾之統稱,此tarar是專屬男性守喪時用喪帽。說明由佳平部落策展人Adrucangalj Taluviljav莊德才先生提供。 備註:2020年《召喚kaviyangan的記藝-回佳》共作展展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