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694個藏品
國父紀念館映池館景
國父紀念館映池館景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屋頂飛簷
國父紀念館屋頂飛簷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80年代國父紀念館館景-2
1980年代國父紀念館館景-2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正門頂簷
國父紀念館正門頂簷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屋頂飛簷
國父紀念館屋頂飛簷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4年〈四季長春〉合繪名家留影
1974年〈四季長春〉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4年國父紀念館邀集葉公超、金勤伯、高逸鴻、胡克敏、趙松泉、邵幼軒、馬壽華等7位名家合繪水墨畫〈四季長春〉。 圖為合繪名家等人作畫留影,左起:金勤伯、馬壽華、邵幼軒、高逸鴻與龔書綿伉儷。
1974年〈大壑雄風〉合繪名家留影
1974年〈大壑雄風〉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4年國父紀念館邀集林玉山、陳雋甫、吳平、歐豪年、陳子和等5位名家合繪水墨畫〈大壑雄風〉。 圖為合繪名家等人紀念留影,左起:陳子和、林玉山(左3)、歐豪年(左4)。
1974年〈國父在臺灣〉合繪名家留影
1974年〈國父在臺灣〉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4年國父紀念館邀集梁又銘、梁中銘、季康、陳丹誠、李奇茂、傅狷夫等6位名家合繪水墨畫〈國父在臺灣〉。 圖為合繪名家作畫留影,左起:季康、梁又銘、傅狷夫、陳丹誠、李奇茂。
1974年〈橫貫攬勝〉合繪名家留影
1974年〈橫貫攬勝〉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4年國父紀念館邀集張穀年、姚夢谷、劉延濤等3位名家合繪水墨畫〈橫貫攬勝〉。 圖為合繪名家紀念留影,左起:姚夢谷、張穀年、劉延濤。
1975年〈春回大地中興復國圖〉合繪名家留影
1975年〈春回大地中興復國圖〉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5年國父紀念館邀集黃君璧、葉公超、劉延濤、林玉山、高逸鴻、胡克敏、季康、姚夢谷、陳子和、傅狷夫、陳丹誠、邵幼軒、吳平、鍾壽仁、歐豪年、范伯洪等16位名家合繪水墨畫〈春回大地中興復國圖〉。
2021年〈蓬萊風華〉合繪名家留影
2021年〈蓬萊風華〉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21年國父紀念館邀集梁秀中、江明賢、黃光男、羅振賢、蔡友、邱定夫、張伸熙、林昌德、黃才松、林章湖等10位名家合繪水墨畫〈蓬萊風華〉。
2021年〈蓬萊風華〉合繪名家與畫作合影
2021年〈蓬萊風華〉合繪名家與畫作合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21年國父紀念館邀集梁秀中、江明賢、黃光男、羅振賢、蔡友、邱定夫、張伸熙、林昌德、黃才松、林章湖等10位名家合繪水墨畫〈蓬萊風華〉。
1978年〈松柏同春〉合繪名家留影
1978年〈松柏同春〉合繪名家留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
1975年國父紀念館邀集黃君璧、張大千、葉公超、劉延濤、高逸鴻、金勤伯、胡克敏、傅狷夫、姚夢谷、季康、陳丹誠、陳子和等12位名家合繪水墨畫〈松柏同春〉。 圖為合繪名家作畫留影,左起:陳丹誠(執筆者)、高逸鴻、劉延濤(執筆者)、陳子和(執筆者)、季康(後立者)、姚夢谷。
參與BIMA毫米波干涉陣列的合作協議書
參與BIMA毫米波干涉陣列的合作協議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柏克萊-伊利諾-馬里蘭聯合陣列望遠鏡(BIMA)為最早期的毫米波干涉陣列之一。是我國天文學界「以設備製作換取前沿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第一例,是重要里程碑。合作協議書由中央研究院吳大猷院長簽署。
BIMA毫米波干涉陣列
BIMA毫米波干涉陣列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柏克萊-伊利諾-馬里蘭聯合陣列望遠鏡(BIMA)為最早期的毫米波干涉陣列之一。是我國天文學界「以設備製作換取前沿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第一例,是重要里程碑。
徐遐生與林家翹
徐遐生與林家翹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2005年,時任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的徐遐生院士,前往北京清華,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恩師林家翹院士。林家翹院士為徐遐生院士就讀MIT時的指導教授。
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
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研院天文所協同營運的次毫米波陣列(SMA)位在夏威夷島毛納基峰,由8座直徑6米的電波望遠鏡組成。
富貴角研究站的BURSTT支站
富貴角研究站的BURSTT支站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臺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天線站目前正在建造與測試中,支站之一為位在臺灣北端的中研院環變中心富貴角研究站。
宜蘭福山植物園的BURSTT主站
宜蘭福山植物園的BURSTT主站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臺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天線站目前正在建造與測試中,主站位在臺灣宜蘭福山植物園。照片中的黑色天線是接收天線,組成相位天線陣列。盒子內有放大器和濾波器,連接到資料擷取系統。
林家翹院士與天文學家們
林家翹院士與天文學家們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林家翹院士於1995年與學者們聚餐,包含了天文規畫委員會的多位專家學者。由左至右,前排分別為:譚遠培、賀曾樸、李太楓、林家翹夫婦;後排左二起分別為:林潮、徐遐生夫婦、魯國鏞。
中美掩星計畫的望遠鏡
中美掩星計畫的望遠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中美掩星計畫(TAOS)的四座0.5米望遠鏡之一,為全自動觀測系統,能夠在晴朗的夜間連續高速拍攝星空,目標為觀測古柏帶天體(KBO)。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的測試雛型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的測試雛型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座落在夏威宜毛納洛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AMiBA),於2002年到2004年的初期階段,先建造了具有2座0.3米碟形天線的測試雛型,測試使用干涉儀技術的毫米波望遠鏡。
次毫米波陣列的天線
次毫米波陣列的天線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座落在夏威夷島毛納基峰的次毫米波陣列(SMA)望遠鏡天線之一,這座天線是由臺灣建造。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動工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動工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TAOS II)是中研院天文所主導的中美掩星計畫第二代,在墨西哥的聖白多祿天文臺興建望遠鏡,於2013年5月舉行奠基破土典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