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642個藏品
插秧手指套
插秧手指套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一套防護器具─「護指套」,插秧手指套是由銅片製作成兩端斜尖的管狀器,在插秧時將其套在手指上,用以與秧苗一起插入田土中,以保護手指。
朱漆斗燈(水燈斗桶)
朱漆斗燈(水燈斗桶)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斗燈是禮斗法會及醮典中供信眾認捐消災祈福之物,分公斗和私斗,公斗又稱總斗,由廟方所設,代表境內所有居民,可為境內民眾消災祈福,私斗由信徒認捐,代表信徒一家,可為全家植福。 斗燈為斗形器,漆成紅色,內設置物品有斗燈籤,斗燈傘、白米、油燈、鏡、剪刀,劍、秤、尺等物,各種器物都有避邪納福的意義。
義民廟之相片
義民廟之相片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相片為褒忠亭民國四十六年輪值溪南聯鄉慶讚中元祭典紀念而攝。獎狀是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新竹郡新埔庄(今新竹縣新埔鎮),新埔人陳阿貴先生參與當年褒忠亭中元普渡神豬比賽,豬重六百三十二斤,獲得第九等獎之證明,由總炉主頒發獎狀在日治時期稱為「賞狀」。
三腳採茶戲劇本(複製品)
三腳採茶戲劇本(複製品)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三腳採茶戲是民間小戲,反映民間生活,初始並無劇本,靠說戲先生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內容經過歲月的淬練,產生不同面貌,致使戲齣不盡相同,或者戲目相同,道白、對白、唱腔未必全然相同。故事由《上山採茶》開始到《茶郎回家》、《盤茶盤賭》,最後呈現大眾喜好的一家團圓的喜劇收場。
粄模
粄模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製作粿時所使用的模具,主要在粿上壓出所需的圖案。長方形木板雕刻而成的粿印,一頭有木柄以便提拿,粿模前面刻有龜形可做紅龜粿,另一面刻桃可做桃粿,兩側有金錢紋或魚紋,龜和桃象徵長壽,錢和魚表示財富。
幸福客家音樂(雨夜花)
幸福客家音樂(雨夜花)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早期的歌曲黑膠客家音樂,由歌星灌唱,如「客家之音」、「八音」等等的時代歌曲與山歌,也有客家戲的戲曲及地方民謠,還有一些笑話的蒐羅大全等等,俱以客家話來作演出,並收錄成客家音樂。
陶甕
陶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可以搬運、儲存水和食物,也可以用來醃漬食物,譬如酸菜、醬料、酒類,也用以烹煮食物、祭祀,人類使用陶甕可追溯至史前時代,世界各地先民居住之處皆可挖出陶甕及其碎片。
鰻魚剪
鰻魚剪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鰻魚剪剪刀呈鋸齒狀更方便使用。
荷花雙耳小扁瓶
荷花雙耳小扁瓶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茶簍
茶簍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稱其為「茶簍」,閩南人則稱「謝籃」。茶籮有大小之分,大茶籮直徑約一尺五寸至一尺六寸兩隻一對,用肩來挑。以前訂婚禮餅都用大茶籮盛裝,由男方挑至女方家中。嫁娶、祭祀時也用大茶簍。
魚簍
魚簍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魚簍是捕魚或釣魚的裝魚器具,又稱魚籠,形狀有如人體上身之胸肩部份,底為平底,呈長方形,可平置於地面上,中間較寬,肩部向上斜至口部,口呈圓形,有一倒刺狀的蓋子,以避免漁獲入籠後從入口處跳出,頸部可綁上繩子,作為繫在腰間之用。
泥磚木模
泥磚木模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製作土角磚之模具。土角(塊)是由四塊木片隔板組成長方形板模,板的內側漆成黑色或紅色,或內襯銅片以防止木板因受潮導致木板腐壞。製作土角磚時,用土將磚模填滿,脫模之後,再陰乾,即成土角或土塊磚,可用來砌造房屋及牆面。
魚筌
魚筌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捕魚、蝦的方法有釣、叉、網以及陷魚,蝦簍或魚筌皆為陷魚的器具。
喜慶謝籃
喜慶謝籃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謝籃是由竹篾編成,器型可分為小型和大型,小型即為一人提的謝籃,大型有二隻謝籃,每隻大謝籃共分三層,底層、中層、上層,再加蓋子,喜慶時裝禮品,由一人挑運,也有用於祭祀,挑牲醴祭祀神明和祖先,喜慶的謝籃可挑禮餅,籃則由餅舖提供,所以籃上的提柄上一邊寫製作年代,另一邊寫所屬的主人。
炒茶板
炒茶板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茶葉製作的步驟大致分為採摘、日光萎凋、炒菁、揉捻、團揉(烏龍茶製法)以及乾燥等步驟。本件文物為兩個刀形的木板,手握部份為刀柄。炒茶板,即製茶過程中,炒茶時所使用的專用器具。炒茶時將茶葉倒入鍋中,並在灶中生火,茶一邊在鍋內烘烤,製茶人即一邊用兩手各持一炒茶板,不斷地翻轉茶葉,避免滾燙的茶葉燙手。
蝦簍
蝦簍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捕魚、蝦的方法有釣、叉、網以及陷魚,蝦簍或魚筌皆為陷魚的器具。本件蝦簍以竹篾編成,底圓,平底,腹大,口小,圓錐形,有蓋。當蝦子進入蝦簍中,一旦將蓋子蓋上,蝦子就不會跳出。蝦簍以細竹條編織,中間有空隙的結構,所以,捕蝦人在作業時,不但可以輕易將蝦簍投置浸入水中,亦方便將蝦簍迅速地自水中取出。
鍋蓋(小)
鍋蓋(小)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鍋蓋由竹篾編成,有大小之分,成圓椎形,燒飯時因蓋子高出鍋上,可以架蒸板,因鍋蓋高所以在蒸板上尚可放要蒸的食物。本件鍋蓋適用小鍋,故為小鍋蓋。
米袋勾
米袋勾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由木柄和鉤子組成。鉤子用來搬運裝上穀子的麻袋,徒手搬運極費力,用米袋鉤才能輕易將袋子勾起,背到背上。
南部肚兜
南部肚兜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肚兜是中華文化裡幼兒及婦女穿的內衣,俗稱兜肚、抹胸。
白色肚兜
白色肚兜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肚兜是中華文化裡幼兒及婦女穿的內衣,俗稱兜肚、抹胸。
錫金爐
錫金爐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爐是香爐,燃香的容器,古書《洞天清祿集‧古鍾鼎彝器辨》:「古以簫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蝺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像古為之者,唯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製始於此。
龍神香爐
龍神香爐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香爐是燃香的容器,據《洞天清祿集》記載:『古以簫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蝺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像古為之者,唯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製始於此。』所以最早的香爐是當時漢代的博山爐,當時燃香是為了薫衣或使室內芳香。
百補上衣
百補上衣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百補上衣原為灰色對襟男衫,為春秋季節穿著的夾衣,早期民間物質缺乏,一件衣服要穿許久,也有八九年。因此,一件衣服有「新三年、舊三年、補補綴綴又三年」之說。早期婦女要打工賺錢,大體是幫鄰居富有人家洗衣服或縫補衣物,所以補衣服也是婦女賺零用錢的方法之一。
龍神薦盒
龍神薦盒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人的廳堂,在神案桌下供奉褔德龍神,即土地神和龍神,設有牌位,在牌位前設置專供福德龍神薦盒與香爐。 本件薦盒石雕而成,形狀像翹頭案式的薦盒,可放置酒杯和茶水杯,不像木製的薦盒,有實質上盒的功能。薦盒上曾塗紅漆作畫,但已脫落,這種翹頭案式薦盒流行於清末民初的日據時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