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656個藏品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唇,短頸內縮,折肩,斜直腹,平底,器形上長寬比例大致相等,近乎正方形。紅磚胎,夾砂顆粒明顯,全器拉坯成形,素面無紋,外器壁無釉,內器壁施釉。入窯採取疊燒工藝,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燒製時由於燒成溫度過高,以至於器壁略作歪斜,口緣兩側各有一道龜裂痕。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圓唇,短頸內縮,鼓肩,斜直腹,平底。紅磚胎,夾砂顆粒明顯,全器拉坯成形,素面無紋,外器壁無釉,內器壁施釉,入窯採取疊燒工藝,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由於燒成溫度過高,或者上面產品過重,以至於產生器身歪斜變形甚至破損的現象。該類方罐一般做為食材的儲存容器。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唇,短頸內縮,折肩,斜直腹,平底。紅磚胎,夾砂顆粒明顯,全器拉坯成形,素面無紋,外器壁無釉,內器壁施釉。入窯採取疊燒工藝,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燒製時由於燒成溫度過高,以至於器身略作歪斜,而且一側器壁嚴重龜裂。該類方形陶罐一般做為食材的儲存容器。臺灣製品,極可能為沙鹿窯,待考。
醬釉方形陶罐
醬釉方形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圓唇,短頸內縮,折肩,斜直腹,平底。紅磚胎,夾砂顆粒明顯,全器拉坯成形,素面無紋,外器壁無釉,內器壁施釉,入窯採取疊燒工藝,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圈狀支燒痕由於燒成溫度過高,或者上面產品過重,以至於產生器身歪斜變形的現象。該類方形陶罐一般做為食材的儲存容器。臺灣製品,極可能為沙鹿窯,待考。
褐釉聳肩陶甕
褐釉聳肩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短直口、聳肩、肩以下斜直內收成平底的褐釉甕。器身最大徑在折肩部位,肩部以下斜直腹身,平底。內外器壁施褐釉,施釉面不均,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支燒痕。可見於1822年沉船得順號(Teek Seeum)出水遺物。推測主要流行年代於19世紀,中國華南地區製品。其功能推測是酒甕等液體儲存容器。
褐釉聳肩陶甕
褐釉聳肩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短直口、聳肩、肩以下斜直內收成平底的褐釉甕。器身最大徑在折肩部位,肩部以下斜直腹身,平底。外器壁施褐釉,施釉面不均,大面積無釉,呈灰色。可見於1822年沉船得順號(Teek Seeum)出水遺物。推測主要流行年代於19世紀,中國華南地區製品。其功能推測是酒甕等液體儲存容器。
素燒紅陶甕
素燒紅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胎質暗紅,造型特別。整個器形呈梭形,上下兩頭尖,中間比較粗,方形器唇,沒有頸部,器尖斜直呈金字塔形,器腹上方突然稍微外折擴大之後再向下縮小,整體造型形如魚嘴,有人將這種陶甕稱為「魚嘴甕」。
厚唇束頸陶罐
厚唇束頸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唇口下方略向內凹,頸部陡直向上微縮,圓肩,腹部中央凸出,向下弧形斜收至底部,平底。外器壁自口經腹部至底部有一灰白色人字形紋路,外器壁上半部上紅褐釉,可見釉自上淋下痕跡,下半部、器身內部及器底無釉,呈褐紅胎色。此種腹部為圓球形、頸部細長、窄口的器形,推測為用來盛裝茶葉的茶葉罐。
厚唇束頸陶罐
厚唇束頸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唇口下方略向內凹,器身細長,頸部圓弧內凹與肩部相連,腹部中央凸出,向下弧形斜收至底部,平底。外器壁自口至腹部有一橘紅色人字形裂紋,外器壁上半部上褐色釉,可見釉自上淋下痕跡,下半部、器身內部及器底無釉,呈褐紅胎色。依器形推測用來成裝酒水等液體。
褐紅素燒陶甕
褐紅素燒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短頸,圓肩,平底,腹部與肩部交接處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一側歪斜,整體呈心形。器身外有多處凹痕,腹部中央有一破洞,可見一灰白色補丁。可能因火候控制不佳,器身部分燒製成紅褐色,部分則呈黑色。本件推測為醃漬用醬菜甕。
褐紅素燒陶甕
褐紅素燒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短頸,圓肩,平底,腹部與肩部交接處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器身外有多處凹痕,肩腹交接處可見一灰白色補丁。可能因火候控制不佳,器身部分燒製成紅褐色,部分則呈黑色。本件推測為醃漬用醬菜甕。
青花文字紋小壺
青花文字紋小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廣口,唇沿外翻,短頸,折肩,長弧腹,高圈足。全器內、外壁皆滿釉,僅口沿與足底刮釉露胎。外壁器表於頸、肩交接處與腹、足交接處,以及圈足外壁各有弦紋一道,腹壁等距環書類似「香」字之紋樣,肩、腹交接處則見一道帶六葉之簡化捲草紋。紋樣線條簡單隨意,文字書體快速流暢,青花發色較為明亮。
青花福字紋小壺
青花福字紋小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廣口,唇沿,短頸,折肩,長弧腹,高圈足。全器滿釉,僅口沿、足底與底部圈紋刮釉露胎。外壁器表見二處圓形開光,內皆書寫「福」字,開光間均以五道弦紋為飾,中央一道貌似繩結。紋樣線條簡單隨意,文字書體亦見快速流暢,青花發色接近灰青。口沿內側、沿口與足底修胎痕跡明顯,作工精謹,足見匠工技術之純熟。
青花花草紋小壺
青花花草紋小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廣口,唇沿,短頸,折肩,長弧腹,高圈足。全器內、外壁皆滿釉,僅口沿、足底與底部圈紋刮釉露胎。外壁器表以青花為飾,周身有簡略花草紋樣與抽象幾何圖形相互間隔,肩部亦見佈置葉紋。紋樣線條快速俐落,青花發色接近灰青。胎質較為堅緻,外壁可見拉胚痕跡。
青花四繫壺
青花四繫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廣口,唇沿,短頸,折肩帶四繫,短流,長弧腹,高圈足。全器內、外壁皆滿釉,僅足底刮釉露胎。外壁器腹以青花裝飾紋樣二處,肩部則見簡略捲草紋樣,造型與線條均簡略流暢,青花發色清亮。足底內外側修胎痕跡工整,顯見匠工技術純熟。
青花草葉紋四繫壺
青花草葉紋四繫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廣口,唇沿,短頸,折肩帶四繫,短流,長弧腹,高圈足。全器內、外壁皆滿釉,僅足底刮釉露胎。外壁器表以青花裝飾草葉紋樣,紋飾造型簡略,線條流暢,青花發色略呈灰青。足底內外側修胎痕跡明顯工整,顯示匠工技術之純熟。
褐釉折肩小陶甕
褐釉折肩小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圓唇、短直頸、方折肩、肩以下斜直內收成平底的褐釉甕。器身最大徑在折肩部位,肩部以下斜直腹身,平底微凹。內外器壁施褐釉,肩部有摞疊入窯燒造而留下的幾處支燒痕跡。這類型褐釉陶甕,有多種大中小不等尺寸。其功能推測是酒甕等液體儲存容器。十九世紀中國福建廣東地區製品。
磚燒方形幾何紋筷筒
磚燒方形幾何紋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磚燒方形幾何紋筷筒,方形筒狀,上寬下窄,左右稍狹,平底,鑿有七個透氣小孔,四角有足,可放置於餐桌上。筒身略微向右傾斜,上緣與底座呈波浪狀,正面中央刻有鏤空的菱形及花形圖案,上下為波浪曲線紋樣,二側方形周圍環繞米粒狀的透氣孔,背面中央鑽有二個小孔,下方有一較大的橢圓形孔洞。
磚燒方形盤長花瓶紋筷筒
磚燒方形盤長花瓶紋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磚燒方形盤長花瓶紋筷筒,長方形筒狀,上寬下窄,前低後高,背面上方突出呈半圓形,鑽有二孔,平底,鑿有六個透氣小孔,四角有足,可放置於餐桌或綁上繩子懸掛於牆上。筒身正面刻有飾以迴文盤長紋的花瓶、針葉和松果等紋樣,兩側有花瓶及花卉浮雕。
磚燒方形荷花雙鶴紋香筒
磚燒方形荷花雙鶴紋香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磚燒方形荷花雙鶴紋香筒,長方形筒狀,上寬下窄,平底,四角有足,右後足已缺失,上緣以方框環繞,寬度略超出筒身,右後角有碰撞缺損痕跡。筒身正面刻有鏤空的荷花及雙鶴紋飾,底座有如意雲紋裝飾,兩側有鏤空的花瓣裝飾。
朱漆木飯桶
朱漆木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十六塊木板一片一片圍攏起來的圓桶狀,上寬下瘦,中間稍微凸出呈大肚形,腹部與底部以竹篾編織成麻花狀圈起來,上加木板蓋,左右各有一凸出之耳朵形木塊作為把手,方便端移。桶身和桶蓋外側塗上朱紅色漆,內側保留原木色。
朱黑雙色竹編高腳提籃
朱黑雙色竹編高腳提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形,髹朱、黑雙色漆。籃體以粗、細竹篾交叉鏤空編織,籃底和高腳使用密編,緣口內外二側加上厚竹片,以籐皮纏繞固定收邊。提把以粗籐條纏繞細竹條製成。用來放置水果、麵線、禮品用。
朱黑雙色竹編高腳提籃
朱黑雙色竹編高腳提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形,髹朱、黑雙色漆。籃體以粗、細竹篾交叉鏤空編織,籃底和高腳使用密編,緣口內外二側加上厚竹片,以籐皮纏繞固定收邊。提把以粗籐條纏繞細竹條製成。用來放置水果、麵線、禮品用。
朱漆桃形木飯匙
朱漆桃形木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杉木雕刻成桃形,握柄部分呈鋸齒狀,尾端成圓弧狀並鑿有洞孔,方便懸掛。表層塗上朱紅色漆,其中一面有綠色帶狀紋飾。飯匙是用來盛飯器具,一般煮好的飯會先撈起飯在飯桶中,要吃飯時再用飯匙分裝到碗裡,是一般民眾生活中常見的飲食器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