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黑絲質大襟短袖女旗袍
黑絲質大襟短袖女旗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旗袍以黑色絲質製作,平肩、連袖、短窄立領,衣長約至膝蓋,下襬二側開衩,領口、大襟以及腋下均無布扣或盤扣,而是使用暗扣來扣合,脇邊以拉鍊縫合,年代應該是1930~50年代的產物,肩線折雙,內襟處必須以剪接縫合的方式製作,可以節省布料。
紅棕色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紅棕色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裝是二十世紀初期漢族婦女傳統的結婚禮服,以紅棕色絲緞製作,立領、對襟、喇叭形長袖(喇叭袖是1930年代漢族婦女大襟衫特色),領緣、前襟、開衩(脇邊以及後中心) 、下襬、袖口皆以灰藍色絲緞鑲緄配色,裡布以淺紫色絲緞製作,前襟縫綴四對以粉紅、灰藍色絲緞做成的花扣,花扣是二十世紀後漢婦女大襟衫上的重要
黑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黑絲質對襟刺繡女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服裝是二十世紀初期漢族婦女傳統的結婚禮服,以黑色絲緞製作,立領、對襟、窄長袖,領緣、前襟、開衩(脇邊以及後中心) 、下襬、袖口皆以粉紅色絲緞鑲緄配色,裡布以黑色絲緞製作,前襟縫綴四對粉紅色絲緞做成的花扣,領子上有二對(高立領是1930年代的特色),花扣是二十世紀後漢婦女大襟衫上的重要裝飾變化,服裝
粉綠翹頭繡花平底鞋
粉綠翹頭繡花平底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早期臺灣社會,閩籍女性多半纏足,而原住民族、客家族群女性除非受漢文化影響,普遍沒有纏足的習慣。纏足標示著家族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容許女眷免於勞動,同時亦彰顯家族的教養與文化。因此平民與經濟能力較差的階層女性為了方便務農與執行粗重事務,多不纏足。
紫地繡花平底鞋
紫地繡花平底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項典藏品為兩件一組紫地繡花平底鞋,又稱繡鞋。一般繡花鞋的裝飾重點於鞋頭與鞋幫兩側的鞋面上。繡鞋的花紋,多以花卉、動物等帶有吉祥福氣象徵的圖樣。日治時期開始,纏足習俗逐漸被視為不人道的陋習,經過宣傳倡導後,纏足女性比例已慢慢降低。本項典藏品為天然足女性所穿著使用。
紅色絲緞對襟彩繡童衣
紅色絲緞對襟彩繡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黑球頂盤金繡風帽
大紅地黑球頂盤金繡風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黑球頂盤金繡風帽,以紅棉布為底,帽緣以黑色和金色織帶雙緄邊,內裡為紅白格紋布。帽前和護頸以盤金繡法繡出圓形盤長、流雲和花卉紋樣,左右護耳處以金線繡出圈形,中央繡鹿紋與龜紋。帽頂以黑布和紅布加上金線縫製出大小堆疊的球狀鈕結,左右護耳下方各有一圈環,繫有紅色毛線的繫帶。
大紅地彩繡蝴蝶花卉短圈
大紅地彩繡蝴蝶花卉短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大紅地彩繡花卉蝴蝶短圈,帽圈以紅色梅花印花布為底,帽前正中央拼縫一橢圓形繡片,其上繡蝴蝶、花卉、兒童、石榴等紋樣,頂端綴一黑布製成的圓形凸起布塊,中央繡有梅花紋樣,左右有翅膀,狀似蝴蝶。帽圈左右兩側各縫有一淺藍色布球及淺粉色布條製成的蝴蝶結。帽圈內裡為藍色,下緣帶有紅色繫帶。
黑地彩繡花卉紋短圈
黑地彩繡花卉紋短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彩繡花卉紋短圈,以黑色帽圈為主體,帽圈正面前緣加上狀元帽的屋脊形頂蓋前片作為帽簷,邊緣以藍布條和織帶雙緄邊。帽圈本體繡有雷紋與牡丹花紋,帽簷前片繡有梅花紋,正面帽緣下方有一排黑色短流蘇,左右兩側各有一圈環,並繫有粉紅色繫帶。帽圈內裡為粉紅色。
黑絲質大襟花扣女背心
黑絲質大襟花扣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大襟衫外的秋天「褂袷」(背心)。此件背心為雙層結構,表布為黑色絲質緹花緞布,內裡用粉紅色棉布製作,右開大襟、領子先用翠綠色布料鑲緄,再將領子縫綴在領緣上,屬於傳統式的製作方式,整件服裝是以縫紉機車縫製作,顯示成品完成時間在二十世紀以後。
高足玻璃冰碗
高足玻璃冰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早期吃冰用玻璃高足碗,器口做等分的外延梅花瓣狀,共五瓣,底座為扁平圓形狀。口緣為漸層藍色,碗身上有白色、藍色顏料,足柄為透明狀,底座則上有白漆,因使用後造成顏色磨損。保存大致完整無破損,另有使用刮痕及污漬。
高足玻璃冰碗
高足玻璃冰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早期吃冰用玻璃高足碗,器口做等分的外延梅花瓣狀,共五瓣,底座為扁平圓形狀。口緣為漸層藍色,碗身上有白色、藍色顏料,足柄為透明狀,底座則上有白漆,因使用後造成顏色磨損。保存大致完整無破損,另有使用刮痕及污漬。
高足玻璃冰碗
高足玻璃冰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早期吃冰用玻璃高足碗,器口做等分的外延梅花瓣狀,共五瓣,底座為扁平圓形狀。口緣為漸層藍色,碗身上有白色、藍色顏料,足柄為透明狀,底座則上有白漆,因使用後造成顏色磨損。保存大致完整無破損,另有使用刮痕及污漬。
翠綠色紅豆冰碗
翠綠色紅豆冰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整體色調為清透的翠綠色,器型為敞口圓碗,但有細頸以及平底,除了周壁有數個稜線,沒有其他紋飾,在碗身可見許多大小不一的氣泡,以及兩道明顯的模造接合痕跡。
長條板單面雕八枚長方錠形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八枚長方錠形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陰雕八枚長方錠糕印模。一次可壓印八枚長方錠糕仔,用於製作年節祭祀時象徵古代銀子的糕仔包。糕印中間突出的造型結構是長方錠糕印特有的形制。印模面有些許經使用所造成的敲擊磨損痕跡。
長條板單面雕八枚長方錠形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八枚長方錠形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陰雕八枚長方錠糕印模。一次可壓印八枚長方錠糕仔,用於製作年節祭祀時象徵古代銀子的糕仔包。糕印中間突出的造型結構是長方錠糕印特有的形制,此物件整體狀態相當良好且沒有經久使用的磨損,可見應該是近期的模具。
長條板單面雕八枚長方錠形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八枚長方錠形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陰雕八枚長方錠糕印模。一次可壓印八枚長方錠糕仔,用於製作年節祭祀時象徵古代銀子的糕仔包。糕印中間突出的造型結構是長方錠糕印特有的形制。印模面有經久使用所造成的明顯磨損,整體物件呈現彎曲變形狀態。
彩色毛線織帶女用木屐
彩色毛線織帶女用木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彩色毛線織帶女用木屐,共1組2件。木屐鞋面為一字形,左右腳分別不明顯。一字形鞋面以白、粉紅、綠色毛線於表面編織疊加,鞋面內裏為藍色塑膠片。鞋底為整塊木頭製作而成,呈前低後高跟狀,腳跟穿著面挖有三個圓孔,鞋跟側面雕刻山水屋舍紋裝飾,鞋面與鞋底採鐵釘固定,略有鐵鏽痕。
白地緹花織帶女用木屐
白地緹花織帶女用木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地緹花織帶女用木屐,共1組2件。木屐以卯釘固定緹花織帶,木質鞋體,木屐底部貼有兩塊橡膠鞋底防滑,鞋跟採鏤空造型。鞋跟面中央貼一印有米老鼠頭像與「BOD dear」英文字樣的透明塑膠商標貼紙,鞋底後跟與鞋尖處有磨損痕跡,推測為一般庶民女性日常所穿著。
素面棉布腰帶錢包
素面棉布腰帶錢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早期素面棉布腰帶錢包,腰帶錢包可以綁在腰上,既是腰帶又有置物功能。而此件腰帶錢包為長方形,兩端有尖角,並有繩子可以綁在腰上圍成腰帶,裝飾方面為素面白底,沒有任何裝飾。
青花粉紅綠彩繪印蝴蝶花紋碟
青花粉紅綠彩繪印蝴蝶花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寬口,弧腹,下接圈足。內器面以青花粉紅綠彩,描繪與轉印蝴蝶花紋,旁邊用綠彩點飾綠葉與欄架,繪畫性強烈。外器壁素面無紋。胎白細緻,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日本瀨戶窯製品可能性高。年代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或戰後復古作品,待目驗實物 。
青花織錦帶雙鳳紋盤
青花織錦帶雙鳳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寬口,斜壁、下接圈足外斜內直。以釉下青花裝飾紋飾,錦地藍圈帶有八朵櫻花紋,盤緣施褐釉,盤心轉印雙鳳紋,外器壁裝飾無紋,近底處裝飾細線青花圈線紋。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根據胎釉特徵為日本製品,確切窯址待考。再者,年代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或者戰後復古作品,待考。
青花金彩山水古亭紋花口碟
青花金彩山水古亭紋花口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弧壁、下接圈足。拉坯成形,玉壁形底,高溫燒製。內器壁以釉下青花描寫山水古亭景致,金彩點染輪廓與山、月。背面盤側對置小舟,近底處裝飾青花雙線圈紋帶。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根據胎釉特徵,但判定是二十世紀前半葉日本製品,九州肥前地區佐賀縣有田窯生產的可能性高。
青瓷青花山水紋花口碟
青瓷青花山水紋花口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弧壁、下接圈足。拉坯成形,高溫燒製。內器壁以青瓷釉、青花描寫山水景致,意境幽美。背面盤側青花一側飾繪花果紋,另一側施青瓷釉。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根據胎釉特徵,但判定是二十世紀前半葉日本製品,九州肥前地區佐賀縣有田窯生產的可能性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