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個藏品
傳統布袋戲偶人-獨旦角/髮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獨旦角/髮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中髻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中髻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傳統布袋戲偶人-齊眉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齊眉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搭配女帔
田都元帥-神像
田都元帥-神像
國立臺灣博物館
「田都元帥」也稱作「相公爺」,是傳統戲曲界所認定並供奉的守護神,同時也是兒童的守護神。臉部為紅色,嘴角或額上繪有螃蟹圖樣,象徵田都元帥兒時曾得螃蟹哺育的傳說。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頭旦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頭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大頭旦。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花園派後人重粉並於喉管後方鑑定落款。
傳統布袋戲偶頭-黑大北
傳統布袋戲偶頭-黑大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黑大北。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鬚文
傳統布袋戲偶頭-鬚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鬚文。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花園派後人重粉並於喉管後方鑑定落款。
傳統布袋戲偶頭-三頭六臂
傳統布袋戲偶頭-三頭六臂
國立臺灣博物館
三頭六臂。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朝鉉,喉管後方落款顯示為1969年製作。
傳統布袋戲偶頭-怪頭
傳統布袋戲偶頭-怪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怪頭。出自於中國閩南地區之佚名雕刻師,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青花仔
傳統布袋戲偶頭-青花仔
國立臺灣博物館
青花仔。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花園派後人重粉並於喉管後方鑑定落款。
傳統布袋戲偶頭-雷頭
傳統布袋戲偶頭-雷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雷頭。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黑賊仔
傳統布袋戲偶頭-黑賊仔
國立臺灣博物館
黑賊仔。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花園派後人重粉並於喉管後方鑑定落款。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關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關
國立臺灣博物館
紅關。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大花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大花
國立臺灣博物館
紅大花。出自於中國閩南地區之佚名雕刻師,作者不詳。
田都元帥(左)與西秦王爺(右)
田都元帥(左)與西秦王爺(右)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戲班所祭祀的守護神(祖師爺),通常是田都元帥或西秦王爺。根據流派不同而奉祀其中之一或兼祀,戲班為表尊崇,對於兩位戲神相關的禁忌都嚴令遵守,如不食螃蟹、忌諱言蛇等。
西田社彩樓
西田社彩樓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臉怪/白鬚紅大北
傳統布袋戲偶人-紅臉怪/白鬚紅大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紅臉怪/白鬚紅大北。為臺灣彰化巧成真樣式,屬於劍俠戲風格,出自偶頭雕刻師徐析森,該工坊名為「巧成真」,約為民國50-80年間雕刻製作。
傳統布袋戲偶頭-怪頭/紅花怪
傳統布袋戲偶頭-怪頭/紅花怪
國立臺灣博物館
紅花怪。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花園派後人重粉並於喉管後方鑑定落款。
傳統布袋戲偶頭-青大北
傳統布袋戲偶頭-青大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青大北。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文奸
傳統布袋戲偶頭-文奸
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奸。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白毛旦
傳統布袋戲偶頭-白毛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白毛旦。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笑生,為中國漳州徐年松、徐竹初家族樣式,約為民國50-90年間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閻王
傳統布袋戲偶頭-閻王
國立臺灣博物館
閻王。出自於中國閩南地區之佚名雕刻師,作者不詳。
唐山師傅落地生根的「金泉同」彩樓
唐山師傅落地生根的「金泉同」彩樓
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件文物為唐山師傅童全(1854-1932)在臺灣落地生根,搬演諸多布袋戲齣的戲台,於日治時期即被收藏入當時之總督府博物館(今臺博館),是目前可知臺灣最古老的戲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