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66個藏品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坤厚)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坤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陳坤厚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榮獲最佳攝影。
第30屆金馬獎群星合影
第30屆金馬獎群星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坐者左起:郎雄、楊甦、李行、李翰祥、申江、白景瑞、劉芳剛。 站者左起:導演協會律師許文彬、丁善璽、-、黃玉珊、周騰、邱銘誠、宋存壽、-、金國釗、林清介、李祐寧、林福地、張曾澤。
《養鴨人家》現場工作照
《養鴨人家》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於外景拍攝地。 《養鴨人家》由李行執導、張永祥編劇。1964年5月起在中南部拍攝外景,之後12月公開上映。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聯合執導的三位導演,左起:白景瑞、李行、李嘉。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養鴨人家》現場工作照
《養鴨人家》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站在攝影機右側的是導演李行、中影總經理龔弘,右後方應是演員唐寶雲。 攝影機為35mm Mitchell NC,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有著「中影」的字樣。 《養鴨人家》由中央電影公司出品、李行執導、張永祥編劇。1964年8月至南投草屯拍攝農業展覽會的畫面,1964年12月上映。
農作物混作/間作
農作物混作/間作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部落早期傳統農耕,透過玉米與芋頭、豆類等高低莖作物混作模式,使土地利用效益達最大化,同時確保糧食供應安全。
達魯瑪克部落採訪
達魯瑪克部落採訪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受訪者-部落前婦女會長蘇秀麗(Tavaray)及巴樂絲女士
鳥害防制
鳥害防制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從小米抽穗開始至成熟採收期間,為鳥類危害嚴重時期,也是族人最辛苦的時候,傳統利用各種方式如紙老鷹、亮片帶、炮竹及鐵罐等視覺及聽覺干擾方式來驅趕小鳥。
農作物混作/間作
農作物混作/間作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部落早期傳統農耕,透過玉米與芋頭、豆類等高低莖作物混作模式,使土地利用效益達最大化,同時確保糧食供應安全。
糯米飯
糯米飯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小米
小米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砌石
砌石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砌石
砌石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砌石
砌石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Cinavu(吉拿富)
Cinavu(吉拿富)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在以前小米是不能隨便拿出來吃的,因為祭典和結婚喜慶都要使用小米,小米絕不能缺席,怕要用的時候沒有小米,所以會很珍惜重視的使用,小米對魯凱族來說是尊貴的食物,如果有重要的貴賓或是家人從遠地來訪與回家,父母親就會煮Cinavu(吉拿富)來表達他們對孩子的心意,以及用崇敬的食物招待來訪貴賓的心意通常是包成
魯凱族人製作竹筒酒杯
魯凱族人製作竹筒酒杯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族人手製竹筒酒杯來盛裝祭儀用之小米酒
五節芒
五節芒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祭祀用-除穢避邪
大葉田香
大葉田香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血桐
血桐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七里香(月橘)
七里香(月橘)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薑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薑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玉米
玉米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碧果草
碧果草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