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個藏品
傳統布袋戲偶頭-青大北
傳統布袋戲偶頭-青大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青大北。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文奸
傳統布袋戲偶頭-文奸
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奸。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白毛旦
傳統布袋戲偶頭-白毛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白毛旦。為中國泉州塗門頭樣式,該工坊名為「周冕號」,偶頭雕刻師以黃良司、黃才司兩兄弟最為知名,約為清末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傳統布袋戲偶人-笑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笑生,為中國漳州徐年松、徐竹初家族樣式,約為民國50-90年間製作,作者不詳。
傳統布袋戲偶頭-閻王
傳統布袋戲偶頭-閻王
國立臺灣博物館
閻王。出自於中國閩南地區之佚名雕刻師,作者不詳。
唐山師傅落地生根的「金泉同」彩樓
唐山師傅落地生根的「金泉同」彩樓
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件文物為唐山師傅童全(1854-1932)在臺灣落地生根,搬演諸多布袋戲齣的戲台,於日治時期即被收藏入當時之總督府博物館(今臺博館),是目前可知臺灣最古老的戲台。
傳統布袋戲戲台-西田社彩樓
傳統布袋戲戲台-西田社彩樓
國立臺灣博物館
由臺南師傅陳茂雄以藝術標準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理念所雕琢製作。戲台按照文工尺一磚一瓦、一溝等比例,仿造北門製作屋頂,耗費一年的時間才完成。據說,陳師傅感受其歷史意義,為製作此戲台一年不曾剃鬚,鬚長及腰時才完工!全案耗資近百萬,於1985年西田社成立大會上啟用。
金光戲偶-鬚文
金光戲偶-鬚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
布袋戲流傳至臺灣後,備受廣大民眾喜愛,除了傳統的演出模式,也漸漸發展出自己的劇本、造型、後場、舞台效果。日治時期劍俠戲逐漸盛行,並開始出現許多梳頭造型的角色;到金光戲時更發展出各種奇頭怪面的造型,偶頭多以梳頭造型搭配華麗髮飾。衍生成「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別具特色的樣貌。
布袋戲用具-竹簍戲籠
布袋戲用具-竹簍戲籠
國立臺灣博物館
皮影戲偶
皮影戲偶
國立臺灣博物館
金光戲偶-怪頭
金光戲偶-怪頭
國立臺灣博物館
傳統布袋戲偶-文目黑大花(翻模)
傳統布袋戲偶-文目黑大花(翻模)
國立臺灣博物館
此件戲偶為臺灣亦勵軒工藝社於民國70-80年所製。
傳統布袋戲服飾-龍袍/蟒袍
傳統布袋戲服飾-龍袍/蟒袍
國立臺灣博物館
因為演出時手向前伸的姿勢,造成偶衣後片較前片多累積汗漬與髒汙。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_重新上色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_重新上色
國立臺灣博物館
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於清朝末年至民國90年間雕刻製作,偶骨原為「摻鬚猴」,後經重新上土底與彩繪層,改裝紅色的「紅猴」。
傳統布袋戲偶頭-凸頭武生
傳統布袋戲偶頭-凸頭武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雕刻師常以梧桐木製作。
傳統布袋戲偶人-觀音旦
傳統布袋戲偶人-觀音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賽璐珞鑄模製成的偶頭,偶頭後方可見到後人裝飾與修補的痕跡。
傳統布袋戲偶人-鬍文(收納狀態)
傳統布袋戲偶人-鬍文(收納狀態)
國立臺灣博物館
翻起包覆偶頭,除了可保護偶頭、避免髮鬚裝飾纏繞之外,傳說把偶頭包覆也可避免戲偶夜間作怪亂跑,吃飯的傢伙散失。
傳統布袋戲偶頭-嫺旦
傳統布袋戲偶頭-嫺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木胚(偶骨)為齊眉旦,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臺灣彰化徐析森重新上土底、彩繪層及梳頭。脖子背後有花園頭原本的粉底痕跡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
國立臺灣博物館
中國泉州彫刻師常以樟木製作。
金光布袋戲偶人-小生
金光布袋戲偶人-小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本地獨創之電視偶活動機關。
傳統布袋戲偶頭-惡和尚
傳統布袋戲偶頭-惡和尚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黏香壓模製成的偶頭,從臉部破損區域可看出材質與結構。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木胚)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木胚)
國立臺灣博物館
洗掉彩繪的木胚偶頭。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
國立臺灣博物館
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於民國60年至90年間製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