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314個藏品
五峰鄉大隘村賽夏族歌謠
五峰鄉大隘村賽夏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賽夏族人所唱的歌謠,這首歌的歌詞呈現了頂針格的形式,也就是結束句的詞和開始句的詞是一樣的。
三地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村的排灣族歌謠,呂炳川教授將這首曲子收錄在《台灣土著族音樂》唱片專輯當中,他的說明如下:這首歌是先作一主題再加以變奏來唱的,合計變奏二十來次,但是在唱片裡的只有三段,第一次是主題,第二、三是變奏,變奏的方法是調換獨唱的人;改變合唱的加入方法;故意將旋律或和音稍做變形;或以二重唱做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所唱的歌謠,這首由女性群體以齊唱的方式來表現的歌謠,呂炳川教授也將這首歌收錄到《台灣土著族音樂》唱片專輯當中,他在書中第9頁註明這是一首《姑娘尋求戀人之歌》,是年輕姑娘追求異性之歌。這首歌與魯凱族勇士舞的歌謠旋律相同,呈現了兩族音樂之間重疊的一種文化現象。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謠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排灣族歌謠,由一位婦女獨唱。旋律在開始的部分比較有音階上高低起伏的變化,中段之後則以平穩的音調進行,有如持續低音的唱法一般。
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村的排灣族歌謠,由婦女們以齊聲歌唱的方式來進行,在這一段約14拍子長度的旋律當中,沒有特別呈現出多音性及持續低音的現象。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村排灣族所唱的歌謠,先由婦女領唱,然後再接著由男性領唱,答唱部分男女一起參與,歌唱的時候有持續低音的現象。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所唱的歌謠,先由婦女領唱,然後再接著由男性領唱,眾人在答唱的時候有持續低音的歌唱現象。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的歌謠,這首歌也收錄在呂炳川教授的《台灣土著族音樂》唱片專輯當中,為排灣族出草獵人頭之歌。
知本卑南族再見歌
知本卑南族再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這是一首在卑南族流行的「再見歌」,在朋友告別離開的時候,通常大家都會唱這首歌。
知本卑南族工作歌謠
知本卑南族工作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由男性一人獨唱,是屬於工作類的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山地門鄉排灣族的歌舞,整段歌舞的呈現是男女同時進行的,但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男女之間的歌舞卻是各自獨立的,男性表現的是一般所謂的「勇士舞」,女性則唱一些婦女的歌謠,呈現出以兩個主題來同時發展但又無關的多音性現象。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豐年祭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豐年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類似奇美部落巫師之歌。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阿美族豐年祭的歌都是應答唱法,一方領唱,一方答唱,極富變化。這首是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由女性領唱及答唱,但應屬於中部阿美系統的豐年祭之歌。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口笛演奏
三地門鄉三地村排灣族口笛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屏東縣三地門鄉排灣族人的口笛演奏,演奏者為許東順先生。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多聲部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多聲部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由一位婦女領唱眾人答唱。這首是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領唱者加入許多即興的歌詞,為今天的聚會作了許多感性和意義的加註。
東河鄉昌興村阿美族婦女多聲部歌唱
東河鄉昌興村阿美族婦女多聲部歌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休閒、聚會時所唱的歌謠,由一位婦女領唱,眾婦女答唱,歌詞為發聲的虛詞,答唱部分以二個聲部重複領唱部分的旋律而成。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的歌謠,由一位男性長老領唱,眾人答唱,歌詞為發聲的虛詞,答唱部分為重複領唱部分的旋律而成,並且是以多聲部的歌唱來進行的。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應答唱法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婦女領唱之應答唱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由女性領唱及答唱。這首是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但應屬於中部阿美系統的豐年祭之歌。這些參與歌唱的婦女可能來自中部阿美部落,或者與中部阿美族群有婚姻的關係。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女性領唱之多聲部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女性領唱之多聲部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由一位女性領唱之多聲部歌謠,眾人答唱自然凝出一股向內的力量唱出專注的合唱聲。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歌謠
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縣東河鄉興昌村阿美族所唱的歌謠,由一位婦女領唱眾人答唱。這首是豐年祭當中所唱的歌謠,領唱者加入許多即興的歌詞,為今天的聚會作了許多感性和意義的加註。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年長著為年輕人整理頭冠,藉此也可以休息一下,這是允許的;但是如果在隊舞當中不好好跳會被責罵,在以前的時代比較嚴格會以植物「咬人狗」來鞭打;豐年祭在以前對阿美族來說就是軍事訓練,所以很嚴格。這個部落至今凝聚力仍是很強的。
阿美族長老、婦女領唱
阿美族長老、婦女領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接著31-4。長老來領唱,隊伍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大家是以相鄰兩人牽手的方式運行,兩拍子的舞步。舞步有時可兩拍有時可四拍,視領唱的人怎麼唱。結束時或是唱至最高音時會高聲呼喊「嗚」,用來表示一種呼應,並不是人和時候可以呼喊的。然後換女孩子來領唱
阿美族收穫祭歌舞
阿美族收穫祭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5年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長老領唱,隊伍向順時針方向運轉。豐年祭舞蹈不一定都是順時針方向,視曲子而定或是領唱的人怎麼帶動。換另外一首歌舞步也跟著換,換成四拍子為一個單位。在港口村處理四拍子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第一個拍子是強拍,一般來說第一拍是用來移動腳步並不太會使用強拍。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口琴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賽德克族群的四簧口琴演奏,根據影像的紀錄資料,可以清楚的聽出這位婦女所演奏的四簧口琴音階是Re、Mi、So、La四個音,和傳統歌謠的旋律所使用的音階是一樣的,呈現了賽德克族群音樂文化基本而一致的一個規律與原則。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婦女歌舞
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婦女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三位婦女一起歌舞音階是Re、Mi、So、La,旋律都相同但舞蹈動作變化多樣。卡農加上持續低音的唱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