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070個藏品
哈達(藍)
哈達(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哈達(靛)
哈達(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哈達」為藏文音譯,表禮帛之意,是藏族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亦為藏傳佛教特有的禮敬類器物。
法螺
法螺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法螺又稱海螺,與骨笛、骨號、銅號和嗩吶同是藏傳佛教的法器兼樂器,其功能為召集僧侶從事佛事活動、講經說法之用。法螺的類型包含:大海螺、小海螺、右旋海螺、銅鑲法螺和鑲翅法螺等;除右旋海螺外,其他均屬吹管樂器。
臥香爐
臥香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供養類法器專為供養之用,包括香爐、燈檯、幢幡、華蓋、瓔珞、花籠以及供養器盆、盤、缽、杯、碗等等。香爐和燈檯均為供於佛像前,分別用於燒香和照明的法器。而臥香應左、右手食指和大姆指分別執持香的左右端,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併合直豎,禮佛舉起齊眉放下,置臥香爐內,燃香方向應由右至左。
地獄456殿掛軸
地獄456殿掛軸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新竹通靈壇所用掛軸: 第四殿五官王-相傳掌管銅柱、劍山、寒冰等地獄。不義不信之人落此獄。 第五殿閻羅王-俗稱閻羅天子,掌管油鼎地獄,證明有罪惡的人須接受懲罰。 第六殿卞城王-司掌叫喚大地獄,牛坑地獄,石壓地獄,舂臼地獄,怨天尤人對神不敬,隨便丟棄可用之物者,發此獄。
北管提弦
北管提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提弦(絃)又可稱為椰胡、梆胡、小梆胡、秦胡、大弦、頭手弦、穀子弦(絃)或殼仔弦(絃),由音箱與琴桿組成,共鳴是以椰子殼或木材製造而成,略呈半球體,一面為密閉,另一面則覆以音響板或梧桐板。兩弦軫在琴桿外,琴弦原為絲弦,目前大多改為鋼絲,琴弓夾於兩琴弦之間,為拉絃樂器。
北管和弦
北管和弦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和弦為拉弦樂器的一種,因其在樂隊中地位次於提弦,又稱為副弦,彌補其低音部的不足。和弦的形狀和提弦相同,只有椰殼琴筒比較大,故聲音較為低,一般較少用來單獨演奏,大多配合高音樂器演奏,作為低音部分的和音。
蕭清風曲簿
蕭清風曲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蕭清風先生是大正6年出生,社頭舊社庄人氏,師盧金長及員林梧鳳庄黃博信、闊嘴英夫婦,蕭先生工小生,唱幼口,擅曲目:全本探五陽之扮劉陽,幼曲斬瓜之劉智遠、玉麒麟之燕青------光復初期為鼎盛,舊社和樂軒曲館擁有戲寵,全部村中子弟粉墨豋場於舊社天門宮口,------蕭先生歿於2003年,歿後其妻將其曲簿
曲館館旗
曲館館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為彰化市中街仔的北管樂團樂昇平曲館的館旗。所謂「城外四大館」即祖廟仔慶樂軒、市仔尾景樂軒、中街仔樂昇平、北門口聚樂軒,惜均已解散。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除了少數幾個屬南管之外,大多是北管的樂團。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六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六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凌純聲先生之聘書。
凌純聲─國立中央大學聘書一
凌純聲─國立中央大學聘書一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凌純聲先生之聘書。內文如下: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一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一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凌純聲先生之聘書。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三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凌純聲先生之聘書。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五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五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凌純聲先生之聘書。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二
凌純聲─中央研究院聘書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國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聘書(37)歷研聘字第006號 今聘請 凌純聲先生為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兼第四組主任 一 訂薪水以國幣每月 元按月致送 一 訂約書期自民國三十七年八月起至三十九年七月底止續約於一月前知照在期內雙方不得中止契約行為 一 其他事項照本院各項章程辦理 一 此約彼此各執一紙照行
凌純聲─國立中央大學聘書二
凌純聲─國立中央大學聘書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凌純聲先生之聘書。內文如下:
凌純聲─國立台灣大學函一
凌純聲─國立台灣大學函一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文如下:國立臺灣大學函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六月三十日 人字第0048號 受文者:凌純聲先生 一、本校前致奉 台端四十四及四十五學年度聘書壹紙,訂明聘期(自四十四年八月初起至四十六年七月底止)及薪額等項,並承應聘在案。 二、玆依照加薪辦法,自四十五年八月初起改訂薪額為陸佰陸拾圓。 三、敬請 詧照。
凌純聲─行政院中央故宮博物院第四屆理事聘函
凌純聲─行政院中央故宮博物院第四屆理事聘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文如下:行政院(聘函) 承辦單位  收文日期 (表格始)性質 件 受文者凌純聲先生  發文 附件 日期中華民國六十年十月八日 字號合六十人政貳字第三0一九五號  事由  批示  擬辦  (表格末)玆聘  凌純聲先生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第四屆委員。  此聘。  院長嚴家淦
凌純聲─國立台灣大學51學年度第一學期考試紀錄
凌純聲─國立台灣大學51學年度第一學期考試紀錄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聞標題如下: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二年級以上暨中文、哲學、歷史、考古研究所五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期考試日程表(一)  時間8:10-9:50 10:10-11:50 1:10-2:50 3:10-4:50  科目等 系與年級 科目 教室 主試 監試  星期 二 三 四  日期 元月十五日 元月十六日 
撒奇萊雅族珠串項鍊
撒奇萊雅族珠串項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所羅門香蕉絲織布機及織品
所羅門香蕉絲織布機及織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文物 過去是一種區域內交換用的貨幣,亦是當今婚禮中相當重要的禮物,送禮人新婚者將來出生的小孩將 會取其同名(name after),可見其價值不菲與重要性。除此外相當特殊之處還有在其社會中,是某些特 定家系的男性才能織布,這跟我們熟悉的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相當不同。--劉璧榛
所羅門香蕉絲長條布褲
所羅門香蕉絲長條布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文物過去是一種區域內交換用的貨幣,亦是當今婚禮中相當重要的禮物,送禮人新婚者將來出生的小孩將 會取其同名(name after),可見其價值不菲與重要性。除此外相當特殊之處還有在其社會中,是某些特 定家系的男性才能織布,這跟我們熟悉的男耕女織的性別分工相當不同。(由劉璧榛老師提供說明)
菌狀耳飾
菌狀耳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Mayung Papak(男用耳飾) 此件耳飾是由貝片、竹管與苧麻線組合而成。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2):
貝葉經
貝葉經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貝葉經是過去傳抄佛教經典與佛教弘法的媒介,於現今南傳佛教地區仍有人繼續使用。此份貝葉經以緬文書寫,每頁長達50cm,寬6cm,每頁上下穿孔並以棉繩串結,分為四簡冊,厚達8cm。外部並以多層棉布包裹,便於攜帶保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