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1個藏品
蟠龍燭臺
蟠龍燭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交趾陶一代宗師葉王,傳世作品中絕大多數是為廟宇施作的「廟尪仔」,其皆依附於建築裝飾之上。此對燭台則為葉王交趾陶現存極少見兼具實用與賞玩的器用之物,且風格細膩寫實,釉色璀璨富美,充分表露出葉王獨特的藝術造詣,更顯珍稀可貴,實為葉王極少數傳世作品中之精品,2016年獲指定為國寶。
獸形器座
獸形器座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獸形器座》(館藏編號h0000289),這件為獸面人身的座狀物,有著獸面、大眼、張口、人身的特徵,袒胸露腹,雙足緊踏著捲曲的蟠蛇,蛇身滿布尖刺,其頭部有4條向上的曲柱殘痕,上承物已失,或作為承盤一類的器物底座,此器造型威猛而獨特,此件係於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鄭公大墓,為河南博物
金柄銅短劍
金柄銅短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金柄銅短劍》(館藏編號h0000382),此器劍身較長,中脊凸起,兩鍔窄薄,劍柄部分為金質,裝飾精美,劍格處以饕餮紋為主,兩側有穿孔,莖作螺旋狀紋,劍首中空,呈橢圓形,並以繁複的蟠螭紋為飾。
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皇明監國魯王壙誌》(館藏編號07792)以玄武岩為材,碑身右額處破損,餘大致完整。橫額刻「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篆書,誌文刻楷書七百餘字,記述魯王朱以海的生平事蹟。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館藏編號07032),乃北魏獻文帝時的宮內小官曹天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為已故的父親與兒子所造。 全塔由砂岩雕刻,分為塔座、塔身與塔剎三大部分,共雕有1381尊大小佛像。
蟠龍方壺
蟠龍方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蟠龍方壺》(館藏編號h0000286),此件出土時為一對,另一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墓另有一對蓮鶴方壺出土。
玉管
玉管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組玉管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此組玉管一組5件,規格均一,出自卑南遺址址石板棺陪葬品,收攏成束置於墓主身旁。
喇叭形玉環
喇叭形玉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玉環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為塊狀玉材琢磨而成之玉飾,一體成形,斷面略呈「L] ,一面擴張如喇叭口部,擴張處弧度圓轉,修磨光滑圓潤,為臺灣史前玉器工藝中極為少見的立體玉器,此類玉環通常出土時位於墓主之手臂位置,喇叭面朝上。
人獸形玉玦
人獸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人獸形玉耳飾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為片狀縷雕玉飾,外形為雙人頂一獸,獸形為豎耳、拱背、翹尾,在獸身處有舊修補孔,顯示古人的珍愛與惜用。人形為雙人並立,圓顱、雙手扶腰際、兩腿開立,膝部有線條修飾,底部立於一橫棒、棒下帶圓突。
鈴形玉串飾
鈴形玉串飾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鈴形玉串飾於卑南遺址石板棺內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由152顆鈴形玉器串成,出土時位於墓主頭部,推測可能是頭飾。玉串中之各個鈴形玉器,體積微小,係由條狀玉材切成小塊後,再逐一磨成鈴形。
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
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蛙型玉飾於鹽寮遺址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花岡山文化(距今約2800-2300年前)。玉質潤澤,形制似蛙背面雕刻一雙大眼及分岔雙肢,腹面頭部有口形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