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彩繪印花花葉紋碗
彩繪印花花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敞口、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器底多沾黏窯沙。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裝飾一道綠色線圈。碗壁一側裝飾花葉紋,彩繪以鈷藍色料作葉,粉紅顏料作圓點花瓣,再於花朵之間以褐彩押印形似籬笆的交叉斜線。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飛鳥紋與扇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葉紋,近底處一圈回紋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扇貝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水波和水草紋,描寫金魚在水中悠然遊走的情景,外器壁近底處裝飾一圈回紋。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
青花黃彩印花樹葉紋碗
青花黃彩印花樹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北鶯歌等窯流行生產的彩繪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胎色黃褐,沾有窯沙,有數道空隙裂痕。碗內壁素面無紋,有使用痕。碗口施作兩道細線鈷藍青花線圈,外器腹下方裝飾一道粗線鈷藍線圈。青花線紋之間佈置印花樹葉紋。
青花褐彩折沿口碗
青花褐彩折沿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鶯歌地區製作,專門供應小吃攤使用,業者稱為「生意碗」的小吃碗。碗的形制極具特色,坯體厚重,大撇口碗折沿口邊寬寬大大的,碗下腹腰線收縮,底部狹窄,視覺上看似食物容納份量多,實則盛裝有限。許多小吃如肉圓、滷肉飯、米苔目、刨冰等店家愛用的餐具。
神風號紀念子供碗
神風號紀念子供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後期日本瀨戶美濃窯系製品。器型屬於常見的小孩用飯碗(日語「子供茶碗」)。體小壁厚,侈口圓弧腹,帶圈足,足牆寬厚,足尖圓,顯示壓模製作。施透明釉,碗身釉上繪飾的四格日英國旗、「風の神風号」與風機圖案,兩組對稱,應是紀念1937一萬五千公里創紀錄的赴歐飛行。
白瓷彩釉壽翁碟
白瓷彩釉壽翁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瓷彩釉壽翁碟,圓形淺碟,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以壓模製成胎體,碟子中央繪有一光頭、蓄鬍、身軀微胖的壽翁像,壽翁頭面部以手繪,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紅釉,右側邊繪有一隻紅色昆蟲,頭頂上書寫「富貴自然求 亦月」等黑字。碟子底部帶有一圈矮圈足,無落款印記。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蓋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炊煮用陶鍋器蓋。胎質呈紅褐色,頂部平坦,下擺為斜直線,呈倒三角形,蓋面中央黏以小土條作為蓋紐。與器身2003.001.0323.0001配套。
白瓷彩繪公雞花葉紋花口碗
白瓷彩繪公雞花葉紋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敞口,弧腹,器壁經過模印,呈花瓣狀,圈足外撇。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外壁彩繪公雞與花葉,低溫釉彩燒成。清末民初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餐飲用器。中國廣東潮州窯製品。
彩繪花卉紋碗
彩繪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北北投、鶯歌等窯流行生產的陶瓷餐具。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露胎可見數道空隙裂痕,並沾黏窯沙。器底燒結出火石紅顏色。
白黑雙色前開襟無袖連衣裙
白黑雙色前開襟無袖連衣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這是二十世紀新時代婦女的連身衣裙,上衣以白色棉布製作,前開對襟,以三顆白色鈕釦扣合,下身是黑色緹花絲質材料製作,上衣下裙分裁而合縫成一件式服裝,屬於連身衣裙的款式,上衣無領無袖,領口和袖襱都是斜布條緄邊處理,簡單俐落。
淡藍釉飛鳥葉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葉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多沾黏窯沙,局部缺損。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壓模印花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淺浮雕飛鳥葉紋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地繡花高跟弓鞋,共1組2件,於黑色布面上彩繡上公雞與蓮花圖樣,部分以金色繡線採盤金技法加飾。鞋口以紅色織帶绲邊。鞋後以木跟加高,鞋底採千底層製成,鞋尖微微翹起。
青花轉印金魚紋碗
青花轉印金魚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弧壁、寬腹、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型,釉下印花青花裝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胎白細緻堅硬。碗口緣內外分別裝飾兩道與一圈寬帶青花線紋,外器壁近底處亦有一圈青花弦紋。碗心在青花雙圈內裝飾一組青花金魚游草紋,碗外壁環繞器身一周也配置了三組一模一樣的青花金魚游草紋。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水波和水草紋,描寫金魚在水中悠然遊走的情景,外器壁近底處裝飾一圈回紋。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
紅釉蝦紋湯匙
紅釉蝦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蝦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蝦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餐桌上有魚有蝦,象徵富裕,此外,蝦的腰呈鎧形,而又能自由彎曲,並有很大的跳動力,所以寓意時來運轉與順利。
綠釉褐彩碗
綠釉褐彩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鶯歌製飯碗。口沿微敞,圓弧形碗壁,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扇貝紋與天女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全器施以綠釉,器身一側有流動褐彩,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碗粿碗
碗粿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微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底心一道澀圈。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押印三組幾何紋,胎質偏灰色,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與碗心澀圈以外,全器滿釉,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也普見於臺灣。
黃釉印紋陶盆
黃釉印紋陶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折沿口,斜直壁,平底。外器壁上半壓印數組橫向密短直線紋,並有「大甲東」的印款,下半部維持著素面,沒有紋飾,可見拉坯痕跡。全器施以黃色釉。戰後初期大甲東窯製品。
無紋提粱壺蓋
無紋提粱壺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凹蓋帶鈕,折沿,胎質厚重,通體無釉灰黑,應採低溫燒成。
釉上彩印丼飯碗
釉上彩印丼飯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寬口大碗,口內有沿,付蓋,帶圈足,碗壁厚,器型與今日常見泡麵碗相似。坯體灰黃,石陶器質地,燒製溫度低,質粗。壓模製作,足心仍見壓模痕跡。通體施白濁釉,足心滿釉,足尖抹釉。器型翻版日治時期大正昭和年間流行的瀨戶美濃駄知產「赤繪菊形正五五丼」,唯本件碗體腹部外斜較為平直,瀨戶美濃製品則碗壁圓轉。
淡藍釉福祿壽囍字紋淡青碗
淡藍釉福祿壽囍字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外器壁近底處與外底心施釉厚薄不均,局部未及釉。全器內外壁施以淡藍色釉,色似天青,碗口緣塗上一圈深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外器面多開片。
彩繪竹紋碗
彩繪竹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北鶯歌窯流行生產的飯碗。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釉下彩飾之後,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刮釉露胎,有幾道空隙裂痕。碗外器壁下方裝飾一道青花線圈。碗口有一角人為修補痕跡,材料不詳,但黃色補缺形似追摹習稱為金補(或稱為補金、金繕)的陶瓷修理工藝。
青花綠彩印花團花花卉紋碗
青花綠彩印花團花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下接圈足。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青花綠彩印花團花花卉紋。白胎細緻,胎體厚重,除圈足著地處外滿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日本瀨戶窯製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