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
臺南𥴊郊金義利紅棉質圓領對襟進香服
臺南𥴊郊金義利紅棉質圓領對襟進香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服裝外型輪廓簡單俐落,造型為圓領、長袖之對襟短上衣,表布是紅色棉布製作(以紅為瑞),前、後領緣內側加襯白色胚布,有加強穩定領緣弧度的作用。
灰釉碗
灰釉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碗底較寬平,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外器面皆素面無紋,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白釉。臺灣鶯歌製品可能性高,但年代待斟酌。
彩繪花果紋碗
彩繪花果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北北投、鶯歌等窯流行生產的陶瓷餐具。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有數道空隙裂痕。外器壁下方裝飾一道青花線圈,皆為化學鈷料。
黃釉帶蓋陶罐
黃釉帶蓋陶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器口寬大高敞,器肩外凸略折,斜弧而下,平底。胎土呈灰白色,以手拉坯而成全器內外施以黃色透明釉,外器壁施釉不及底。附有蓋子,呈斗笠形,蓋徑略大於罐口,以防汙物進入,蓋子頂端有圓形紐,蓋底有凸緣,以卡住器口,避免蓋子容易脫落。這類陶罐做為儲存器,依其用途稱為油罐、鹽罐或糖罐等,是家家必備的廚房用具。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粉紅彩花卉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分別以青花與粉紅彩釉下彩繪花卉紋。用青花鈷料描寫葉子與花蕊,粉紅色彩繪花朵,在生坯上彩繪之後,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施透明釉,入窯燒成。根據研究,粉紅彩顏所用的色料,是以氧化鉻和氧化錫配置而成的「鉻錫紅」,業者俗稱「桃試紅」。
碗粿碗
碗粿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微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底心一道澀圈。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三組幾何紋,胎質偏灰色,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與碗心澀圈以外,全器滿釉,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也普見於臺灣。
彩繪古木梅花紋綠釉碗
彩繪古木梅花紋綠釉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微侈口、弧壁、帶圈足碗。比起同時期其他常見之敞口、弧壁寬腹的帶圈足碗,器形較為清瘦小巧。以模具成形,碗外器壁下方模印環形蓮瓣刻紋,圈足以外,全器滿釉,底足刮釉露胎處潔白細緻。內壁素面無紋,外器壁一側以朱、綠、褐、白顏料釉下彩繪古木梅花紋,沒骨寫意筆法純熟自然。
青花盤口壺
青花盤口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盤口,細長頸,折肩,短曲流,斜直腹,高圈足。通身施釉,僅足底刮釉露褐胎。器表盤口下緣、頸肩交界、肩腹交界、下腹與圈足外壁等處,皆見以一至二道青花弦紋裝飾。肩部與腹壁均環飾折枝花卉,除肩部與流口下方為單株裝飾外,餘皆為兩兩一組,採上下交疊方式施紋,均以青料繪飾。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米黃,內外施白釉,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並手繪加彩點出蝦眼、於蝦身塗色,亦可見快速塗抹上彩痕跡。
青花綠彩印花鯉魚紋碟
青花綠彩印花鯉魚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寬口,弧腹,下接圈足。內器面以青花綠彩轉印鯉魚跳躍紋樣。外器壁素面無紋。胎白細緻,除芒口與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日本瀨戶窯製品可能性高。年代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或戰後復古作品,待目驗實物。
粉紅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粉紅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雙層棉布小立領挽袖大襟衫,表布以淺粉紅色棉布為底布搭配黑色、藏青色布料鑲緄以及深咖啡色織帶貼飾,寬身長袖,袖口反折,袖管有接縫線,縫份外露於正面,袖口反折正可以遮住縫份,袖端搭配三道不同色彩之鑲緄貼飾 ,此種挽袖形式屬於婦女外衣的服裝款式,製作與鑲緄技法與編號2003.007.0238類同。
藍綠彩折枝花卉紋碗
藍綠彩折枝花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斜弧壁,近底處略作方折,帶圈足碗。採壓模成形、彩繪施釉,燒製而成。全器除圈足之外滿釉,圈足刮釉露胎,胎色呈灰白色,外器底留有突起的壓模痕。碗內器壁素面無紋,口緣有三處人為修補痕跡,材料不詳,但黃色效果形似追摹習稱為金補(或稱為補金、金繕)的陶瓷修理工藝。碗外器壁一側裝飾一叢折枝花卉紋。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水波和水草紋,描寫金魚在水中悠然遊走的情景,外器壁近底處裝飾一圈回紋。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淡藍釉金魚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流行生產,俗稱為「淡青仔碗」的飯碗。唇口微侈,圓弧壁下接圈足,壓模成形。圈足刮釉露胎,沾黏窯沙。外器壁近底處與外底心施釉厚薄不均。全器內外壁施以淡藍色釉,碗口緣塗上一道較深的藍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這類型飯碗並不運用彩繪,而是以壓模印花的技法裝飾淺浮雕圖案。
閃光釉轉印壽字紋高杯
閃光釉轉印壽字紋高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器型屬於日治時期典型常見的高杯。器腹壁一般略厚,外形高而直立,圈足相對較小。鏇坯壓模製成,屬於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平民瓷杯,臺灣傳世與出土就發現相當數量的此類白地高杯,大多為平價的岐阜縣美濃燒。通體施釉,足心滿釉,圈壁平直,足尖鏇胚刮釉,圈足上緣飾以一道釉上紅彩線圈,都是當時典型的高杯風格。
青花魚紋盤
青花魚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唇口,斜直壁,圈足。內器壁描繪簡筆兩組魚紋與兩組草紋,內底心周緣一道澀圈,內底心似有壓鏇痕,外器壁裝飾數道青花線圈紋。除圈足著地處與內底心澀圈之外,全器滿釉。胎色偏灰色,青花鈷料發色偏灰青。根據胎釉特徵推測為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的貿易瓷器。
彩繪立鳥葫蘆紋碟
彩繪立鳥葫蘆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下接圈足。拉坯成形,內器面可見轆轤痕跡,碟內用藍、褐彩,彩繪立鳥葫蘆紋,外器壁素面無紋,外底心周緣巧飾一道細線青花線圈紋。整體胎白細緻,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製作精良。根據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前半葉佐賀地區有田窯製品。 。
德昌厚記陶甕
德昌厚記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圓唇,圓肩,圓弧腹,平底。外器壁肩部壓印直線條紋,下半部加上斜橫紋,肩部陰刻「永順」、「德昌厚記」字樣,其左方刻有三個小字,第一個字難以辨認,二、三字為「同乃」。肩部與腹部交接處印有二圈單線橫紋,自下至底部壓印直橫紋,「昌」、「厚」二字之間有一裂痕自口部延伸自不腹部中央。
淡藍釉印花蓮瓣紋碗
淡藍釉印花蓮瓣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施罩白釉,外器壁押印蓮瓣紋施以淡藍色透明釉。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亦稱為「淡仔碗」。
青花印花雙鳳紋盤
青花印花雙鳳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唇口,斜弧壁,圈足。盤內器壁周緣對置押印雙鳳紋與兩朵折枝花卉紋,外器壁等距離裝飾四只折枝花卉紋飾。盤內底心留有一道寬帶澀圈墊燒痕,呈火石紅色,圈足與外底心無釉。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製品,該類型作品眾多窯場皆有,確切窯場現階段研究還難以區辨。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白,內外施滿白釉,盤底有紅色桂冠環形廠商印款「TEI」,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
白瓷安平壺
白瓷安平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厚唇,口沿外側進行切削,形成鍔形平口,斜直肩,肩部下方器身呈筒狀直腹,腹下方置微內凹的餅形假圈足。拉坯成形,並以兩段接合成形,故於器身中部留下明顯的接痕,器肩腹隨處可見轆轤旋削痕跡,全器內外施罩白釉。此即中國陶瓷史上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安平壺。
綠釉褐彩碗
綠釉褐彩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同前,都是鶯歌製飯碗。口沿微敞,圓弧形碗壁,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金魚紋與扇紋,近底處一道回紋裝飾帶。全器施以綠釉,器身一側有流動褐彩,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