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33個藏品
立德部落年齡階層男子族服|qudus na Runanay
立德部落年齡階層男子族服|qudus na Runanay
瑪曜工作室
此件為立德部落的噶瑪蘭人於近代民族復名運動時,所重製的噶瑪蘭族男子服飾,過去噶瑪蘭族男子族服為香蕉絲編織的背心上衣,為了讓族服更明亮,較為年輕的族人苦思設計出了新款的族服。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背面圖紋)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背面圖紋)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30s 尺寸│L.93 x W.55 cm 地域│南投縣信義鄉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正面)
排灣族女子披肩式喪服(正面)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40s 尺寸│L.73 x W.96 cm 地域│屏東縣來義鄉
排灣族陶甕
排灣族陶甕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由屏東縣三地門鄉Tjimur部落峨格‧馬帝靈製作,根據峨格老師的兒子(拉夫拉斯‧馬帝靈)口述,從圖紋的形制與風格推測陶壺完成時間落在1996年前後。此外,陶壺上完整蛇身的頭部較為突出是家族創作特色,且壺身側邊圖紋會配置較多同心圓、蛇側紋。
魯凱族女子長衣
魯凱族女子長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之服飾繡紋,不論貴族或平民,皆可使用,此為菱形紋所延伸與變化之圖紋成八角花型紋(shinuaderuavan),為魯凱族服飾常見之圖紋,且為未婚女性之服飾。
阿美族女子長袖短上衣
阿美族女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女子長袖短上衣,以黑棉布剪裁而定,於對襟及其兩側貼縫紅布條,以黑棉線縫合。下擺處以白棉線車縫白色緄邊,衣服近下擺處以白與紅色棉布縫接直形紋與波浪紋,另以白色線於布面上繡圖形。
鄒族竹笛
鄒族竹笛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鼻笛是鄒族人常用的樂器之一,鄒語稱peingu no ngʉcʉ(鼻笛),然而它同時也常見於排灣與布農等族。
排灣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排灣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型制常見於南排灣,又以排灣族大龜文(內文)社群tjakuvukuvulj為最常見的男子穿著之長袖短衣,南排灣語稱為tjaivavaw a kava。服飾上主要的貼飾圖紋腳有帶有二蛇形的直立人像紋,並以米白、紅、綠、橙色線繡出人像五官、胸飾及蛇身紋等圖案。
卑南族長腰帶
卑南族長腰帶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藏品卑南族語稱為paretr,腰帶部分為綠色斜紋布對折為其寬度,腰帶兩頭有雙面白色十字布上以紅、黃、黑、藍、綠、桃紅等色繡線繡上卑南族的圖紋裝飾,除了與綠色腰帶接縫處,另飾以紅色毛線的流蘇。
卑南族女子長裙(內裙)
卑南族女子長裙(內裙)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為卑南族女子的內裙,根據王勁之、李娜鈴於《穿上彩虹衣-館藏卑南族衣飾》一書中所述,傳統上女子約10歲至15歲時始可穿著此裙,代表女子自此開始脫離兒童階段。內群穿著方式,將帶有刺繡圖案處置於正面下方,由腰部右側包覆至左側,開口朝左,其上再穿著外裙,由腰部左側包覆右側,開口朝右。
火神祭典藍色使者族服|u zikuc nu semilaway a dungi
火神祭典藍色使者族服|u zikuc nu semilaway a dungi
湛賞文化藝術工作室/吳秀梅Siku Sawmah 團隊
1878年在奇萊平原上的戰役事件,迫使撒奇萊雅族隱身於阿美族,直到2007年元月17日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Palamal火神祭典與豐年祭典不同,為撒奇萊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泰雅族北勢群服飾
泰雅族北勢群服飾
詒古原工坊/慕伊阿道工坊
無論是長衣或短衣均為有袖,男子無袖短衣雖然有但較少見。紋樣上,以多色菱形組合成單元方格為特色。在美感上,崇尚細緻的紋樣裝飾與多色變化的風格,織造時多使用細線紗,菱形色紗使用頻繁。
部落領袖族服| u zikuc nu anangan
部落領袖族服| u zikuc nu anangan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撒奇萊雅族服飾主要使用的四大色系為:深咖啡色、 土金色、暗紅色與藏青色。以土金色為主色,部落領袖也代表族群的生命、能量、土地,是部落的根本。此件為撒奇萊雅族2008年正名期間所製作服飾版型,土金色也象徵土地、權力。
泰雅族女子新娘服(正面)
泰雅族女子新娘服(正面)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20 尺寸│L.93 x W.126 cm 地域│苗栗線泰安鄉
布農族男子胸兜
布農族男子胸兜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件文物是由南投信義鄉地利部落谷月女老師製作完成,由兩片長方形織布組合而成,其中一塊具有較豐富的織紋,穿戴後呈現於胸前。男子胸兜都是二杆的技法,是利用Mahilit(二杆)的技法製作胸兜。根據谷秀紅老師口述,黑色紋路為母親(谷月女老師)專屬的圖騰。在男子胸兜上的白色底部,可看到三角形的紋路。
魯凱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魯凱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該族服飾,早期以灰白色的苧麻布或米白色胚布製作,有的以挖貼補繡裝飾(圖騰以人物、蛇、蝴蝶等為代表),亦與排灣族有頗多相同之處。
排灣族女子頭飾
排灣族女子頭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黑色棉布置內襯縫成環狀,外側套上寬50mm紅色棉布,紅色棉布上飾有獸牙裝飾(前、左、右)三處,以琉璃珠串及金屬鍊裝飾,其餘處以琉璃珠串金屬鍊、貝殼及仿古戒指裝飾(4個、造型不一)。紅色棉布條周長670mm,厚3mm,黑色內襯周長670mm、厚約30mm。
噶瑪蘭族女子服飾
噶瑪蘭族女子服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噶瑪蘭人織布慣用植物纖維,一般會依製作物品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植物,在衣服的質料方面,以苧麻布作為平日之衣著,兼可混織其他棉布或絲線;鹹草布則專供農事,以遮陽防雨;而蕉布較輕薄,特性是涼爽易乾。
阿美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阿美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為一件藍色棉布裁剪並以白色棉線縫製而成的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並在前襟處縫接同樣深淺的長方形棉布作為右襟布。在前襟、衣身下襬、兩袖口及右襟片邊緣以白色布緄邊。另外縫有四對黑色綿布製成的紐帶及白色鈕釦,其中一對在領口處,另外兩對在右襟布處,一對在前襟下方。
女子服飾|u tatayna ku zikuc
女子服飾|u tatayna ku zikuc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此件為撒奇萊雅族2008年正名期間所製作婦女服飾版型,以土金色為主,象徵掌管家庭、財產、子女等,但成熟婦女上身服飾,外為土金、內為凝血,代表成熟女子必須延續血脈。
雅美/達悟族男子短衣
雅美/達悟族男子短衣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年代│1930s 尺寸│L.50 x W.52 cm 地域│台東縣蘭嶼鄉
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
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為賽夏族女子無袖長衣,採夾織方式而成的對襟無領無袖上衣,前襟與下擺處以白色鈕扣與薏苡珠串做裝飾,胸前雷女紋織布下方以銅鈴裝飾。由兩片未經剪裁的長方形織布於長邊縫合而成,型制上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方衣系統。
西拉雅族女子服飾
西拉雅族女子服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 吉貝耍部落學堂
【西拉雅族吉貝耍夜祭女子服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