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綸
王沛綸,作曲家、音樂文字作家;1908 年 3 月 1 日出生於江蘇吳縣,1972 年 11 月 8 日逝世於臺北。十五歲考上蘇州中學,開始接受中西音樂;爾後進入國立音樂院,主修小提琴。1949年底來臺,先後出版《愛國歌集》、《音樂辭典》、《戲曲辭典》、《名歌劇主題》、《指揮學》等。其中《音樂辭典》可謂為中國近代第一部完整而實用的音樂工具書。他本身也是國樂界的箇中好手,除了精湛的二胡琴藝,國樂創作曲也別具一格。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作曲家、音樂文字作家|
王沛綸,作曲家、音樂文字作家;1908 年 3 月 1 日出生於江蘇吳縣,1972 年 11 月 8 日逝世於臺北。十五歲考上蘇州中學,開始接受中西音樂;爾後進入國立音樂院,主修小提琴。1949年底來臺,先後出版《愛國歌集》、《音樂辭典》、《戲曲辭典》、《名歌劇主題》、《指揮學》等。其中《音樂辭典》可謂為中國近代第一部完整而實用的音樂工具書。他本身也是國樂界的箇中好手,除了精湛的二胡琴藝,國樂創作曲也別具一格。
WANG Pei-Lun was born in Wu, Jiangsu in 1908. He was accepted into Suzhou Junior High School at the age of 15, beginning his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ng, he entered the National College of Music as a violin major. Wang came to Taiwan in 1949, publishing “The Anthology of Patriotic Songs,” “The Music Dictionary,” “The Chinese Opera Dictionary,” “Themes from Famous Operas,” and “Conducting.” “The Music Dictionary”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complete music reference book in modern China. Wang contributed a lot to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s well. Aside from being a great erhu player, his Chinese music compositions also have a distinct style. Wang died in Taipei in 1972.
簡巧珍。《王沛綸:音樂辭書的先行者》。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31冊。宜蘭:傳藝中心,2004。|ISBN 957-01-9226-7
投身音樂露頭角
1908年3月1日出生於江蘇吳縣,祖籍安徽。父親王景湯為一介文人,母親也屬大家閨秀,兩人皆重視子女教育,王家三兄弟亦有好成就。王沛綸為老三,自幼品學兼優,知書達禮,深得學校師長喜愛。十五歲時,以優異成績考上蘇州中學,開始接受中西音樂啟蒙;爾後又順利考上甫成立的國立音樂院,從此大步邁向音樂之路。當時他主修小提琴,師事匈牙利籍老師華拉 (L. Waller),另外也隨蕭友梅學習音樂理論。蕭友梅的音樂觀、治學理念及奉獻教育的精神,皆是王沛綸仿效的對象,並將師長「洋為中用」的思想,運用在二胡的演奏中。後來,王沛綸結識崑曲好手王韻留,兩人不僅才貌雙全,彼此又甚投緣,於是於1932年共結連理。國立音專畢業後,王沛綸開始在蘇州附近的中學任教,在教育界博得極佳美譽。隨著對日抗戰爆發,他跟隨政府一起撤退到「大後方」,先執教於北培的四川中學,1941年轉任國立中央大學,更在課暇之餘,應邀加入實驗劇院交響樂團與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在重慶期間兩度指揮演出歌劇《秋子》,佳評如潮。隨後,他在蕭而化力邀之下,至福建音專任教,不久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二胡獨奏會,使得福建音專掀起了一片學習國樂的熱潮,更與陸華柏、劉天浪組成「雅音三重奏」,經常參與校內外的演出,在抗戰時期肩負著音樂推廣工作。王沛綸吸引不少學生加入國樂隊,他央請陸華柏為國樂團編寫合奏教材,自己也著手創作及編曲工作。雖然在福建音專只任教三年,但於創作、演出或教學上,總散發無比能量及燦爛成就。抗戰勝利後,他離開福建音專,擔任江西省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同時兼任演出組組長,為推廣音樂活動勞心勞力。1947 年秋天,王沛綸轉赴南京,任職於中央廣播電臺音樂組,成為中廣國樂團的一員,並經常參與練習及演出,也創作新的、或改編自傳統古典或地方小調為獨奏、重奏、小合奏、伴奏歌唱或大型合奏等型式的樂曲以供演出。
奉獻寶島為樂教
1949年底,中廣隨著國民黨政府撤守臺灣,由於編制小、經費短缺,國樂團轉為業餘,以配合公司的演奏錄音為要務。王沛綸首先投入一個兼具賞析與音樂播放的節目「音樂的話」,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樂曲,拓展聽眾的音樂知識。1950年,編了《愛國歌集》,成為中、小學廣為使用的教材;同時也著手編了初中音樂教材《初級中學音樂》共六冊。1951年又出版《怎樣唱國歌》,從製作、書寫到內容,無一不是他的精心製作。由此可見他在編寫音樂教材方面不遺餘力,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王沛綸在重慶指揮演出《秋子》締造輝煌成果,到了臺灣依然繼續發揮指揮才華。1949年,王沛綸受邀擔任臺灣省交響樂團的特約指揮,他率團舉辦定期音樂會、參與國內重要音樂會。1950年國慶日,應邀於總統府前廣場指揮萬人大合唱,這是政府遷臺後的首次國慶大典,場面浩大、備受矚目。此外,同時也以中廣名義,組成業餘合唱團及管絃樂團。1962年,他策劃了一次大的錄音工程,演出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1960年代末,受聘擔任臺視交響樂團的特約指揮。雖然當時王沛綸在音樂界似乎不屬於「國樂人」範疇,但他是以中廣國樂團團員的身分來臺,且其創作不但數量豐富,也源遠流長。另一方面,他更開啟編纂辭書之先河,憑著意志力與刻苦精神,於1963年4月5日出版《音樂辭典》,是我國近代第一本完整而實用的音樂工具書;1971年,再出版《戲曲辭典》。此外,也推出一系列以「音樂主題」為內容的書籍,如《交響曲主題》、《名歌劇主題》等;1971年,尚出版《指揮學》著作。雖然王沛綸主要任職於中央廣播電臺,但他仍先後受聘於學校擔任教師,並曾收幾位在室弟子,教授小提琴,帶給學生畢生受用不盡的啟發,是位以身作則、樹立深遠典範的經師與人師。1969年,受聘擔任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系教授,轉成為單純的學術路線,但不久後即因積勞成疾,於1972年11月8日與世長辭,享年64歲。他當時正編纂《歌劇辭典》,這成了他未遂的職志。
作曲家
音樂文字作家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