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炎

盧炎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
盧炎(1930-2008),作曲家。出生於中國南京市,2008 年逝世於臺北。由母親啟蒙,接觸傳統樂器、唱奏古琴曲。因為戰爭,隨著家人顛沛流離,遷至四川重慶,進了教會學校開始接觸教會音樂。1949年來臺,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1963年赴美,先就讀州立東北密蘇里師範學院修習音樂教育,再轉曼尼斯音樂學院攻讀作曲,1971年取得文憑;隔年進入紐約市立大學修習作曲和電子音樂。1977年進入賓州大學學習作曲,兩年後獲碩士學位返臺定居,於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專任,直至退休。作品廣泛,涵蓋各種類型,曾兩度獲頒國家文藝獎,2003年獲頒「東元科技人文獎」。代表作有《浪淘沙》(1973)、《憶江南》(長笛與鋼琴二重奏及小型管弦樂、室內樂版)、《第二號鋼琴協奏曲》(2006-08)等。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盧炎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u Yen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
盧炎(1930-2008),作曲家。出生於中國南京市,2008 年逝世於臺北。由母親啟蒙,接觸傳統樂器、唱奏古琴曲。因為戰爭,隨著家人顛沛流離,遷至四川重慶,進了教會學校開始接觸教會音樂。1949年來臺,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1963年赴美,先就讀州立東北密蘇里師範學院修習音樂教育,再轉曼尼斯音樂學院攻讀作曲,1971年取得文憑;隔年進入紐約市立大學修習作曲和電子音樂。1977年進入賓州大學學習作曲,兩年後獲碩士學位返臺定居,於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專任,直至退休。作品廣泛,涵蓋各種類型,曾兩度獲頒國家文藝獎,2003年獲頒「東元科技人文獎」。代表作有《浪淘沙》(1973)、《憶江南》(長笛與鋼琴二重奏及小型管弦樂、室內樂版)、《第二號鋼琴協奏曲》(2006-08)等。

LU, Yen (1930-2008) was a composer who was born in Nanjing, China and died in Taipei, Taiwan. From an early age, he was expos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s and Guqin music with his mother’s training. In the wake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Lu moved around with his family and eventually settled in Chongqing, Sichuan, where he attended a church school and began to learn church music. Lu came to Taiwan in 1949 and entered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at Taiwan Teachers’ College (the present-da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1963, Lu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music education at the State Missouri Teachers’ College in the northeast. He then went to the Mannes School of Music to study composition. In 1971, Lu obtained a diploma, and the following year, he entered the New York City University and studied composition and electronic music. In 1977, Lu studied com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1979. He then returned to Taiwan and was appointed as the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at Soochow University, retaining the position until his retirement. Lu’s wide range of works contain the ess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e was twice award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Award, and in 2003, he was awarded the TECO Technology Foundation Award. Lu’s main compositions include Lang Tao Sha (1973), I Jiang Nan (for flute and piano duo and small orchestra) and Piano Concerto No. 2 (2006-08).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潘世姬、陳玠如。《盧炎:如詩的鄉愁之旅》。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34冊。宜蘭:傳藝中心,2004。|ISBN 957-01-9355-7

獲獎: 

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獲獎: 

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

獲獎: 

獲東元科技獎音樂類得主

獲獎: 

第20屆傳統暨藝術類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

生平: 

城南憶往藝術啟蒙
盧炎,1930年11月20日生於南京,祖籍江西南康。父親盧淦為北洋海軍,時任長江流域海軍補給基地司令;母親王碧澄受過師範教育,是開明的知識份子,會彈月琴,也會吹笛、簫、拉胡琴,閒暇時便教導盧炎唱古琴曲,因此,盧炎從小就對音樂有著相當的親切感。1941年,他進入英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聖光中小學就讀,開始接觸教會音樂。1948 年,由於健康因素休學在家,他開始聆聽中央廣播電臺播放的古典音樂,研讀樂理,並且無師自通地嘗試作曲。1949年來臺之後,盧炎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跟隨高慈美、戴序倫學習鋼琴與聲樂。四年後,他從師大畢業,先後在臺北市建國中學、國立藝專任教,同時向蕭而化學習和聲及對位法,奠定穩固且紮實的理論基礎。

紐約--音樂語言的建立
1963年,盧炎搭船前往美國,到東北密蘇里師範學院攻讀音樂教育碩士,但兩年後,他放棄即將得到的學位,轉往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學習理論作曲,師從威廉•賽德門(William Sydeman)。他開始研究巴爾托克、荀白克、貝爾格、魏本等現代大師作品,並且開啟了他感知兼備,融合非調性與調性、以及五聲音階調式的音樂創作。1967年,為長笛、單簧管、小號、法國號、大提琴,與雙打擊所創作的《七重奏》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一首作品,該曲受到布列茲《無主之槌》的影響。1971年,盧炎取得曼尼斯音樂學院文憑,隔年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市立學院繼續攻讀作曲,並開始接觸電子音樂,師事作曲家大衛朵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他教導盧炎解構核心樂念使之成為種種可延展的材料,並在音樂事件的推移中,透過材料的對比性與凝聚力,使之成為有機的生命體。此外,大衛朵夫斯基也鼓勵他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音樂,對盧炎的影響深遠。1976年,盧炎應邀返臺擔任東吳大學客座教授,隔年再度赴美,進入賓州大學學習作曲,師事喬治•羅伯克(George Rochberg)和喬治•克蘭姆(George Crumb)。

圓融東西文化精隨
獲得碩士學位後,盧炎於1979年返臺定居,並再次任教於東吳大學音樂系。他的作品揉合了東方美感與西方現代音樂的語法和結構觀念,使用許多傳統戲曲音樂及樂器,加上管絃樂團編制,呈現豐富多層次的樂種融合。音樂則猶如詩人寫詩,具有如歌的抒情性,散發著空靈詩意。從盧炎的作品中也可看出作曲家對生命當下的細膩感受以及內心對周遭事物的感觸或寫照。

追求美的極致表現三階段
盧炎的作品可約略區分為三個階段。1967-1979年:常以線條做為思考方向,展現對位式的手法,注重多線條的發展。1980-1991年:受到東歐學派的影響,他開始重視音色與音響效果的寫作風格,對和聲色彩的氣氛投注了更多的注意。1995-2008年:作曲技術與音樂思路更趨於成熟,隨興而不拘一格,曲式相當自由。

樂壇蝴蝶效應
1997年自東吳大學音樂系退休後,盧炎仍在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大附中音樂班等校兼課。在國內音樂作曲教育上,他發揮了百年樹人的教學傳承事業,培育出許多目前國內重要的年輕作曲家,並且有系統地向國人介紹二十世紀的音樂,啟發學生的音樂視野。其作育英才所帶來的影響,正如蝴蝶效應般無限擴散,成就非凡。盧炎於1993年榮獲國家文藝獎。1998年,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作曲家。2008年,因口腔癌病變逝世,享年78歲。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0.11.20
逝世時間: 
2008.10.01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南京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34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