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興

張福興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族音樂學家|
張福興,民族音樂學家;1888 年 2 月 1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1954 年 3 月 5 日逝世於臺北。五歲時無師自通,學會以胡琴自娛,曾公費留學日本,學習西洋音樂,學成歸國之後,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傳播、推廣,並採集民謠、跨足流行音樂的製作,重要作品有《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是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及《女告狀》,對於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有「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美譽。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張福興
其他名稱
英文名: 

ZHANG Fu-Xing

稱號: 

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民族音樂學家|
張福興,民族音樂學家;1888 年 2 月 1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1954 年 3 月 5 日逝世於臺北。五歲時無師自通,學會以胡琴自娛,曾公費留學日本,學習西洋音樂,學成歸國之後,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傳播、推廣,並採集民謠、跨足流行音樂的製作,重要作品有《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是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及《女告狀》,對於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有「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美譽。

ZHANG Fu-Xing was born in Toufen, Miaoli in 1888. He taught himself to play the erhu (Chinese fiddle) at the age of five. He received a scholarship from the government to study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in Japa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to music education. Zhang also collected folk songs and produced popular music. One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s include a collection of several dozen Aboriginal songs called “Traditional Songs and Pestle Songs of the Thao at Sun Moon Lake,”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22. It was the first time Aboriginal music in Taiwan was recorded using transcriptions from fieldwork. His other major work was a collection that used both gongche notation and the staff of Western musical notation for various versions of a folk tune popular at the time called “A Sing-Song Girl’s Story.” Zhang’s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Chinese music are incomparable. He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Taiwanese musician of the modern era.” Zhang died in Taipei in 195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盧佳君。《張福興:情繫福爾摩莎》。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1冊。宜蘭:傳藝中心,2003。|ISBN 957-01-5703-8

生平: 

烽火亂世習樂勤
張福興的父親張桂曾為客家子弟,搭上清同治年間的移民潮渡海來臺,以謀取更好的生活;與蘇英妹成親之後,便在頭份街上經營雜貨店。張福興出生時,兄長應已接掌家業,故其父得以放下肩頭重擔,有較多時間享天倫樂,所以自然特別寵愛這年幼的孩子。張福興自幼就嶄露音樂天份,五歲即能無師自通演奏胡琴自娛,成了街坊鄰居所津津樂道的「音樂天才」。雖然其父白手起家經商,卻極注重小孩教育:張福興沉浸於晚清時的儒家私塾教育環境,故得以保有古典文化知識基底;日本殖民時期,現代化新式教育領他找到一生志業。張福興自公學校畢業後,考取當時臺灣人所能就讀的最高學府—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進入師範部;國語學校的課程內,即包含音樂這門課。受國語學校音樂環境的薰陶,激起他愛樂的熱情;二年級時,他將閒暇時間全部投入學習音樂,研究風琴或其他西樂時的模樣,如數家珍;樂器演奏能力傑出,是其他同學所望塵莫及;其傑出表現,也備受學校重視。最後,他以公費留學生身分進入東京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預科一年後,進入本科器樂部,主修大風琴;至東京音樂學校第三年時,師事日本當時著名的管風琴演奏者—島崎赤太郎,這對年輕的張福興影響深遠。此外,年應臺灣總督府要求,兼修小提琴演奏。未料,這額外再學的技能,竟成為他日後站在舞臺用以演出的樂器。

全方位音樂家
起因於時代與大環境使然,張福興無可避免地須身兼數職。他擁有許多名列「第一」的音樂成就,這讓他在臺灣音樂界的地位不可動搖。雖然常將張福興歸類為音樂教育家,但他除了教育上的貢獻,在演奏、學術與社教推廣等層面,皆面面俱到。當時的教育環境極度困乏,但他依然憑著熱愛音樂的心,以專業且無私的奉獻精神,漸次打造臺灣社會的音樂地基,並藉助學校,熱情地推動藝文活動:他所參與的國語學校校友會,每年會定期舉辦音樂會,而他會擔任獨奏角色,或和其他音樂老師合作演出。同時,他也將教育家的影響範圍擴大至整個社會,常利用暑期擔任講習所的主講人。此外,張福興頻繁登臺表演,並與國外音樂家同臺演出,這些皆是他推廣音樂活動的具體作為,說他是臺灣當代音樂教育推廣的先鋒,乃名副其實。

民族音樂學者
1922年,張福興奉派前往日月潭附近水社採集原住民音樂,爾後出版《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一書,可謂「本省最早一篇土著族音樂的田野採譜」。當時,曾有日本學者表示「臺灣因地處熱帶之緣故,阻礙其音樂之發展」,但張福興對此深感不服,便開始著手蒐集臺灣民謠與童謠。其於1924年發行的漢族民間音樂樂譜《女告狀》,是他關心臺灣民間音樂的具體作為,此書更被學者譽為「本省第一本工尺譜與五線譜對照之漢族民間音樂」,對漢族音樂推廣與傳承,功不可沒。1948-1954年間,就在張福興西歸前,他逐漸步入宗教世界,不過此時的他卻沒有忘卻身為音樂家的使命,依然著手採集宗教音樂─佛曲。佛教音樂具備優雅、虔敬特質,使人身心清純透淨,也許張福興晚年乃藉之尋得能安身立命之處。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888.02.01
逝世時間: 
1954.03.05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苗栗縣 頭份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2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