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唱偈

副唱偈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道教傳統音樂、傳統齋儀唱詞
樂器:嗩吶、堂鼓、小鑼、鈸、木魚。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副唱偈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道教傳統音樂、傳統齋儀唱詞
樂器:嗩吶、堂鼓、小鑼、鈸、木魚。

物件類別
音樂
其他內容描述
樂器: 

嗩吶

樂器: 

堂鼓

樂器: 

小鑼

樂器: 

樂器: 

木魚

歌詞: 

(咸光自在天尊)五龍吐出瑤池水,注向仙翁丹井來;大帝服之千萬年,禹王治作百川去。我手握持天寶劍,捧盂汲得紫金泉;一滴能為雨露恩,遍洗道場得潔淨。(降福消災保平安)

評析: 

這首〈副唱偈〉乃都講在《祝聖》科儀中所唱,演奏時以第一句「五龍吐出」為代號。音樂屬曲牌體,曲首「威光自在天尊」以自由速度緩慢吟誦,接著才開始有節拍的歌唱體裁,拍子為一撩拍(2/2),速度為慢板。全曲使用「宮、商、角、徵、羽、變宮」六音,為「加七級音」的六聲音階,音域15度,中心音為徵音,終止音為羽音,尾聲結束音為「徵」字,故調式為徵調羽聲。全曲自第二句「注向仙翁」始,即因強調變徵及徵音,而有轉調的效果(F大調轉C大調)。曲式為主腔反覆型的樂曲結構。歌詞為每句七字的整齊句,共八句,咬字方面,演唱時大多以原字拉長母音之方式來唱誦,是標準的「字音分析」唱法,字首、字腹、字尾咬字清析,是南管唱曲的特色,句首或句中常有「嗯汝」之發語詞,亦為南管唱曲的特色之一。都講演唱時,每句歌詞的前二字或前四字常反覆,每句末,副唱也以「幫腔」的方式,反覆唱誦本句的下半句。

音樂類別: 

漢族音樂

音樂族群: 

漢族音樂

音樂類型: 

儀式音樂

語文: 

臺語

族群: 
主題: 
主題關鍵字: 

道教儀式音樂、祝聖、副唱偈、七字偈、台灣閩南道教儀式、曲牌式、唱奏

相關計畫: 

台灣道教正一派儀式音樂資料數位化詮釋典藏計劃 (第一期)─以新竹地區和福州禪和派為主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新竹市 湳中街 捷應道壇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貢獻者
演出: 
林魏洲 [主唱]
演出: 
廖世棋 [副唱]
演出: 
蔡金城 [嗩吶]
演出: 
廖世棋 [堂鼓]
演出: 
許永發 [小鑼]
演出: 
許永發 [鈸]
演出: 
林魏洲 [木魚]
計畫主持人: 
錄製: 
光耀科技傳播有限公司
採集者: 
相關貢獻者: 
相關貢獻者: 
識別碼
M0902953
出版者
出版者: 
光耀科技傳播有限公司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