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壺形土器

人面壺形土器

典藏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是彌生時代主要在東日本地區製作的罐形土器。正如其名稱「顏罐」所示,近七十公分的大型土器整體看上去就像人的身體,罐口部分用粘土粘貼出眉、鼻、口、下巴、耳的形狀,將面部立體地呈現了出來。眼和嘴的周圍刻有像刺青一樣的圖案。
據說這些人面罐形土器在造型上繼承了繩文時代土偶的風格。在繩文時代,曾經將土偶塑造成女性形象,但到了彌生時代,對乳房的表現逐漸消失。雖然它們造型相似,但在使用方法上,似乎與模仿女性外表,祈願安產、多產及豐收的土偶並不相同。
實際上,這類人面罐形土器大多出土自一種稱為再葬墓的古墓中,故被認為是用來收納骨頭的容器。先進行土葬,然後再只把骨頭裝進罐子裡。土器上的面部圖案並非特定的某個人,而是代表祖先的靈魂吧。
從一個墓中發現多個罐子的情況也很常見,因此有可能是一個宗族為了加強凝聚力而建造了一個大型墓穴。聚集在墓前祭祀祖先之靈,與我們現在的做法也有相通之處吧。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人面壺形土器
典藏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
內容描述

這是彌生時代主要在東日本地區製作的罐形土器。正如其名稱「顏罐」所示,近七十公分的大型土器整體看上去就像人的身體,罐口部分用粘土粘貼出眉、鼻、口、下巴、耳的形狀,將面部立體地呈現了出來。眼和嘴的周圍刻有像刺青一樣的圖案。
據說這些人面罐形土器在造型上繼承了繩文時代土偶的風格。在繩文時代,曾經將土偶塑造成女性形象,但到了彌生時代,對乳房的表現逐漸消失。雖然它們造型相似,但在使用方法上,似乎與模仿女性外表,祈願安產、多產及豐收的土偶並不相同。
實際上,這類人面罐形土器大多出土自一種稱為再葬墓的古墓中,故被認為是用來收納骨頭的容器。先進行土葬,然後再只把骨頭裝進罐子裡。土器上的面部圖案並非特定的某個人,而是代表祖先的靈魂吧。
從一個墓中發現多個罐子的情況也很常見,因此有可能是一個宗族為了加強凝聚力而建造了一個大型墓穴。聚集在墓前祭祀祖先之靈,與我們現在的做法也有相通之處吧。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類型: 
創建時間
創建時間: 
西元前2~前1世紀
識別碼
J-34947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