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步青《提鐵籠的人》

黃步青《提鐵籠的人》

典藏者
© 朱銘美術館 Juming Museum
黃步青1948 年出生於彰化鹿港,1969 年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現代繪畫。197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後曾至臺中大甲任教,之後在 1981 年前往歐洲進修,於1987 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造型藝術碩士學位。在法國留學期間,開始嘗試裝置藝術的創作方式,是臺灣最早以複合媒材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家之一。約自 2010 年開始,黃步青的創作由平面圖像創作和置地式的空間裝置,延伸到一件件獨立的雕塑創作。

本次展覽,在第一展室中率先與觀眾照面的八件雕塑作品,即是當代雕塑範疇中,日益被重視的「現成物組合雕塑」。在這批雕塑近作中,黃步青取用的創作材料和造型元素,隱約反映了台灣「後工業時代」來臨 的文化氛圍。就其中不少鋼鐵物件來看,它們並非「消費文化的垃圾」,而是一些功成身退、夾帶 著歲月與使用痕跡的生產工具、工業零件、機械部品和過時的生活用品。在科工文明的快速演進中,他們可視為某個時代的歷史信物,也是某一技術產業的物質證據。黃步青創作這些科工/ 產業物件組合雕塑,其實帶有正向的懷舊情感和建設意涵,這點和他之前以海邊淨灘拾來的塑膠瓶罐 等消費性垃圾創作,極其批判性地表達土地觀照與環境思維,意念上是很不相同的。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黃步青《提鐵籠的人》
典藏者
© 朱銘美術館 Juming Museum
內容描述

黃步青1948 年出生於彰化鹿港,1969 年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現代繪畫。197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後曾至臺中大甲任教,之後在 1981 年前往歐洲進修,於1987 年獲得法國巴黎大學造型藝術碩士學位。在法國留學期間,開始嘗試裝置藝術的創作方式,是臺灣最早以複合媒材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藝術家之一。約自 2010 年開始,黃步青的創作由平面圖像創作和置地式的空間裝置,延伸到一件件獨立的雕塑創作。

本次展覽,在第一展室中率先與觀眾照面的八件雕塑作品,即是當代雕塑範疇中,日益被重視的「現成物組合雕塑」。在這批雕塑近作中,黃步青取用的創作材料和造型元素,隱約反映了台灣「後工業時代」來臨 的文化氛圍。就其中不少鋼鐵物件來看,它們並非「消費文化的垃圾」,而是一些功成身退、夾帶 著歲月與使用痕跡的生產工具、工業零件、機械部品和過時的生活用品。在科工文明的快速演進中,他們可視為某個時代的歷史信物,也是某一技術產業的物質證據。黃步青創作這些科工/ 產業物件組合雕塑,其實帶有正向的懷舊情感和建設意涵,這點和他之前以海邊淨灘拾來的塑膠瓶罐 等消費性垃圾創作,極其批判性地表達土地觀照與環境思維,意念上是很不相同的。

物件類別
照片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