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淮式壺,細泥質,平底、鼓腹、圓肩、長頸、平唇向下傾斜。小口,口上具蓋,蓋的側面形中間突起如笠狀,下有插口插入壺口內。在近底的周壁變成直垂,在外表看來似有一矮圈足,實際仍是平底無足的。器表有押紋,押紋的製成是在陶坯將乾或已乾而未入窯燒烤前,經人工在陶輪上壓磨器物外表皮而成。所用的工具光滑細小而不尖銳,它僅是輕輕的壓磨器物的表面而不劃入裡部。經過壓磨的地方,泥土凝結的密度較大,因而反光力較強──在塗黑的外表上押紋特別黑亮,未塗黑地方的押紋灰色也較器物的其他地方深。外表塗墨,未塗處色灰,內表及裡部色灰。在此所謂塗黑不過是現在陶器上表現著一層被人工塗上的黑色,究竟這種黑色原是黑色顏料或是他種顏料經窯火燒烤變成黑色,因未經化驗不能斷定,又,陶器外表所塗的黑色極薄而相當平均,雖經水洗亦不能失去。在塗墨範圍以內,外表皮都經過打磨;未被塗墨的範圍內都是生表皮,存在著輪製痕跡。器是在輪盤上一次輪製而成,壺蓋則是先輪製成蓋帽,然後再加一泥條輪製成下面的圈口。至於壺身上凸周弦的製成,則是在輪盤上刮去相當弦上下表面一層泥土,中間所遺留地方便突起如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