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

李泰祥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
李泰祥,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1941 年 2 月 20 日出生於臺東馬蘭,2014 年 1 月 2 日逝世於新店。就讀國小時,透過林福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與陳港清老師接觸,使得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1956年,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其後許常惠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改變了他的一生。畢業後曾在臺東教書五年,而後再度回到臺北發展。曾榮獲吳三連藝術獎、及以《名劍風流》抱走一座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李泰祥
其他名稱
英文名: 

LI Tai-Xia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
李泰祥,作曲家、通俗歌曲作曲家;1941 年 2 月 20 日出生於臺東馬蘭,2014 年 1 月 2 日逝世於新店。就讀國小時,透過林福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與陳港清老師接觸,使得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1956年,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其後許常惠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改變了他的一生。畢業後曾在臺東教書五年,而後再度回到臺北發展。曾榮獲吳三連藝術獎、及以《名劍風流》抱走一座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

LI Tai-Xiang was born in Malan, Taitung in 1941. He was mesmerized by the music played by hi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Lin Fu-Yu. In junior high school, he met a teacher named Chen Gang-Qing, who quickly fostered Li’s violin talents. In 1956, Li began his studi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as a fine arts printing major. He event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music department and became a violin major. Hsu Tsang-Houei became his spiritual guru and changed his entire life. He taught in his hometown of Taitung for five years after graduating, and then went back to Taipei to develop his career. He was awarded a Wu San-Lien Award, as well as a Golden Horse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Film Song for “The Sword of Romance.” He died in Xindian on Jan. 2, 2014.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參考書目: 

邱瑗。《李泰祥:美麗的錯誤》。台灣音樂館. 資深音樂家叢書。第20冊。宜蘭:傳藝中心,2002。|ISBN 957-01-2445-8

獲獎: 

1980年/電影《候鳥之愛》獲得巴拿馬影展 最佳音樂獎

獲獎: 

1981年/《名劍風流》金馬獎 最佳原作音樂

獲獎: 

1997年/金曲獎 特別獎

獲獎: 

1997年/吳三連 藝術獎

獲獎: 

2008年/第十二屆 國家文藝獎

生平: 

偶然醞釀的種籽
1941年2月20日出生於臺東馬蘭的李泰祥,是阿美族青年李光雄與漢人妻子李蓮戀的長子。他的父親勤奮好學,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脫離貧困,為了子女,便帶著一家大小北上尋找好的成長環境。在開往臺北的車上,為了安撫李泰祥的情緒,便信手拿了一本國畫冊哄他,沒想到這竟成了這孩子的「第一堂美術課」,讓「美術」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元素。李泰祥陸續就讀螢橋國小、國語實驗小學後,最後進入福興國小,在此展現了他的美術天份,並透過林福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持續展露美術及音樂長才,並向陳港清老師學習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1956年,他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其後,留法回國的許常惠老師,成為他的精神導師,改變了他的一生。終於,李泰祥在藝專五年級時,立定志向走音樂創作之路。

連續的變化記號
李泰祥是個自命不凡的人,他認為生命操之在己,不斷挖掘與拓展藝術、音樂的每一角落。1966年,他接下臺東省立女中與卑南中學的聘書,安份地過了兩年教書與創作生活。1968年,舉行第一次成果發表─「新民風音樂會」,演出他改編的山地民歌、福佬民歌的合唱曲、室內樂組曲…等。但1971年他離開了學校,再度回到臺北發展,並且從許常惠、陳茂萱接觸到學院派的現代音樂;同年,他與許博允在中山堂舉行「七一樂展」,其作品接二連三地獲得國外肯定,為他爭取到「洛克斐勒基金會」與「美國國務院」兩個訪問學者獎學金。1973年,李泰祥背著行囊出發參加研修,而從他當時的作品中,可看出這些音樂對他日後創作風格的深刻影響。1974年,李泰祥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任指揮,但他的指揮之路走得並不平順。隨後,臺灣社會經歷民族自覺與重建社會風氣的氛圍,他也從反對流行音樂工作,轉變為決心以改革通俗音樂為志業,更開始思索、探討傳統與創新之議題;在這之中,電影導演屠忠訓及歌手齊豫是他兩位關鍵的貴人。1979-1985年,是李泰祥生活最緊湊、創作最豐富的時期:早起寫廣告歌,趕在中午以前完成錄音,下午則繼續趕寫電影配樂至半夜。他曾以《名劍風流》抱走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此時期也是其嚴肅音樂產能最多的時期,如《太虛吟》、《氣、斷、流》、《生民》、《幻境三章》等都是這時完成的作品。在當時,他是少數能以「全職音樂創作」維生的作曲家。

回歸真正的本我
儘管李泰祥很早就決定要擁抱人群、提升流行音樂的層次,但內心卻從未放棄嚴肅音樂,一直期許自己能扛起改革中國音樂使命。1976年的第一次「傳統與展望」,開啟了他實踐抱負之途,實驗劇《還緣》便是當時的重要作品。從1976-1984年,共舉行六次「傳統與展望」,每一次李泰祥都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與。1973年,與雲門舞集結緣後,舞團也以其作品演出《吳鳳》、《薪傳》等。將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李泰祥並沒有所謂的「慢板」階段,但1988-1890年中,由於表演藝術環境的劇變及身體的警訊,讓他出現了怠惰期。1997年,李泰祥獲得「吳三連藝術獎」。但不幸的是,隔年他就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生活步調因而轉慢,但另一方面,也讓他終於有更多時間思考,終而體悟出音樂藝術唯有愛,才能深入心靈。李泰祥曾對美國Dirty Lining雜誌的訪談記者T. J. McGrath說:「I think I’m blessed to work in this career that I love and I wish to dip working forever」(我想,我能夠終身投入我所喜愛的音樂事業,是一種恩寵,我希望能夠一直持續下去……)。由此可見到,他畢生悠遊於創作世界的自得愉悅感及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通俗歌曲創作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1.02.20
逝世時間: 
2014.01.02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東縣 馬蘭鄉
逝世地點: 
新北市 新店區
識別碼
M020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