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稠子遺址

牛稠子遺址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牛稠子遺址的重要性可從不同的角度來論,最早在1938年由原車路墘糖廠(今仁德糖廠)的荻原直哉於糖廠附近發現,後經與國分直一和翁長林正再次調查確認。從遺址裡發現各種文物和生態遺留,包括打擊石斧、磨製石斧、石刀、石鏃;陶器有泥質和夾砂的罐及缽、陶蓋、紡輪等,以及各種潮間帶的貝類,諸如牡蠣、角毛蚶、歪簾蛤等。
‧ 最為關鍵的是:
(1) 目前臺灣南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以牛稠子遺址為代表。
(2) 遺址上出現的以橄欖石玄武岩的打製和磨製石斧,便是最早由國分直一辨識出與澎湖良文港遺址相類似,且推斷來自澎湖的原產地。
(3) 藉由遺址上的角毛蚶殼頂出現一圓形的穿孔,推測如民族誌上所見掛在漁網邊緣上的網墜。
‧ 除此之外,國分直一在討論臺灣與中國大陸史前文化類緣關係時,亦是藉由遺址上所見的有肩石斧和靴形石刀為例,說明這些屬於大陸南方文化的要素;雖然如此,國分先生又以石刀、彩陶和黑陶認為是大陸北方文化要素的流行與分布,說明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重要關係。另外一項值得特別提起的是,有關臺灣史前文化發展層序的推斷,國分直一曾藉由臺南台地周邊貝塚遺址的遺留,依海拔高度和代表性文物,分為四期:包含繩蓆紋赤褐色陶、櫛目紋黑陶、赤褐色素面陶和近代中國的陶瓷。牛稠子遺址出土的繩蓆紋赤褐色陶即是典型的代表。
‧ 劉茂源博士捐贈的遺物中有9件屬於牛稠子遺址,包含陶器腹片、石刀、網墜、玉錛等。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牛稠子遺址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描述

‧ 牛稠子遺址的重要性可從不同的角度來論,最早在1938年由原車路墘糖廠(今仁德糖廠)的荻原直哉於糖廠附近發現,後經與國分直一和翁長林正再次調查確認。從遺址裡發現各種文物和生態遺留,包括打擊石斧、磨製石斧、石刀、石鏃;陶器有泥質和夾砂的罐及缽、陶蓋、紡輪等,以及各種潮間帶的貝類,諸如牡蠣、角毛蚶、歪簾蛤等。
‧ 最為關鍵的是:
(1) 目前臺灣南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以牛稠子遺址為代表。
(2) 遺址上出現的以橄欖石玄武岩的打製和磨製石斧,便是最早由國分直一辨識出與澎湖良文港遺址相類似,且推斷來自澎湖的原產地。
(3) 藉由遺址上的角毛蚶殼頂出現一圓形的穿孔,推測如民族誌上所見掛在漁網邊緣上的網墜。
‧ 除此之外,國分直一在討論臺灣與中國大陸史前文化類緣關係時,亦是藉由遺址上所見的有肩石斧和靴形石刀為例,說明這些屬於大陸南方文化的要素;雖然如此,國分先生又以石刀、彩陶和黑陶認為是大陸北方文化要素的流行與分布,說明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重要關係。另外一項值得特別提起的是,有關臺灣史前文化發展層序的推斷,國分直一曾藉由臺南台地周邊貝塚遺址的遺留,依海拔高度和代表性文物,分為四期:包含繩蓆紋赤褐色陶、櫛目紋黑陶、赤褐色素面陶和近代中國的陶瓷。牛稠子遺址出土的繩蓆紋赤褐色陶即是典型的代表。
‧ 劉茂源博士捐贈的遺物中有9件屬於牛稠子遺址,包含陶器腹片、石刀、網墜、玉錛等。

物件類別
標本
其他內容描述
出處: 

李匡悌、邱鴻霖編撰,《劉茂源博士臺灣考古與民俗學紀念文集:跨世 紀與跨國境的學術傳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頁210-211。

參考文獻: 

國分直一、翁長林正、荻原直哉,〈臺南地方に於ける石器時代の遺跡〉,《科學臺灣》6.6(1938):5-10。

參考文獻: 

國分直一,〈南部臺灣に於ける橄欖石玄武岩を用ひたる石器の分布に就いて〉,《臺灣地學記事》11.3/4(1940):111-118。

參考文獻: 

國分直一,〈臺灣先史時代貝塚〉,《農林省水產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學篇》7(1962):53-72。

創建地點
採集地點: 
臺南市仁德區成功里,牛稠子遺址
貢獻者
捐贈者: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