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米

象牙米

作者
黃老奮
典藏者
國立歷史博物館
此件象牙米粒極為精巧,面上微刻《養心歌》共125字,為黃老奮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近代從事微雕者,多倚賴特殊燈具或放大鏡輔助,惟黃老奮往往靠著高度專注力只憑肉眼和手感來完成作品。

微雕是指以刀代筆,在細小的物件上刻字繪圖。我國微雕藝術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代,陝西出土的甲骨殘片,即雕有小如米粒的篆字。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提及,春秋戰國時就有人能在棘刺上刻出母猴。唐宋以來,則大多刻在竹片、筆管上,宋代郭若虛《國畫見聞志》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人馬毛髮,亭臺遠水,無不精絕。」至明代開始盛行核雕(在果核上進行微雕),當時作家魏學洢的《核舟記》即敘述時人王叔遠在一顆核桃上鏤雕出蘇軾赤壁泛舟形象。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象牙米
典藏者
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描述

此件象牙米粒極為精巧,面上微刻《養心歌》共125字,為黃老奮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近代從事微雕者,多倚賴特殊燈具或放大鏡輔助,惟黃老奮往往靠著高度專注力只憑肉眼和手感來完成作品。

微雕是指以刀代筆,在細小的物件上刻字繪圖。我國微雕藝術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代,陝西出土的甲骨殘片,即雕有小如米粒的篆字。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提及,春秋戰國時就有人能在棘刺上刻出母猴。唐宋以來,則大多刻在竹片、筆管上,宋代郭若虛《國畫見聞志》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人馬毛髮,亭臺遠水,無不精絕。」至明代開始盛行核雕(在果核上進行微雕),當時作家魏學洢的《核舟記》即敘述時人王叔遠在一顆核桃上鏤雕出蘇軾赤壁泛舟形象。

物件類別
文物
作者
雕刻: 
黃老奮
識別碼
本館典藏牙骨:76-0016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