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98個藏品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
Wikipedia
深色表示過度捕撈較少,淺色表示過度捕撈較多。EPI分數範圍從1到7;7表示最高程度的過度捕撈。
2018年全球最接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國家
2018年全球最接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國家
Wikipedia
2018年全球最接近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的國家 (深藍色) 和仍面臨著最大挑戰的國家 (最淺藍色)。
海洋碳循環
海洋碳循環
Wikipedia
飼育狀態下勒氏笛鯛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勒氏笛鯛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邵廣昭
以酒精固定的魚卵標本照,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可鑑定出之魚卵種別 (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汲取之損失評估)。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邵廣昭
生命條碼可用來分辨形態相近混游的仔稚魚。(調查位點: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分析各漁業別之漁產量,以監測、管理及淘汰不永續的漁具漁法 (包括鏢旗魚、一支釣、曳繩釣、刺網、巾著網、焚寄網、圍網、扒網、魩鱙、拖網、珊瑚漁業等) 或用漁船噸數分級。上述漁法的排序,越後面的漁法或噸數越大的漁船,捕撈的能力及誤捕的比例越高,愈不符合永續利用的原則。 ● 發展背景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大型塑料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大型塑料
Our World In Data
大型塑料 (Macroplastics) 是指直徑大於0.5 cm 的浮力塑料。根據三種塑料排放情景,展示了未來表面海洋中的全球累積量:(1)到2020年停止向海洋排放;(2)以2020年的排放速率停滯不前;或者(3)按照歷史塑料生產速率繼續增長,直至2050年。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微塑料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微塑料
Our World In Data
微塑料 (Microplastics) 是直徑小於 0.5 cm 的有浮力的塑料。在三種塑料排放情境下,顯示了未來全球表層海洋中微塑料的累積量:(1)到 2020 年停止向海洋排放;(2)在 2020 年的排放速率停滯不前;或者(3)繼續按照歷史塑料生產率增長到 2050 年。
世界魚類上岸量及丟棄量
世界魚類上岸量及丟棄量
Our World In Data
– 上岸代表捕獲並帶上岸使用的水生動物。 – 丟棄物是指在捕魚活動中捕獲後被丟回海中的動物 (無論是活的或死的)。
台灣不同類型海岸生態系分布圖
台灣不同類型海岸生態系分布圖
林幸助
台灣本島周遭的海岸棲地包括軟底質的泥沙灘、河口潟湖、鹽澤 (或稱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等,受沿岸地質影響。這些棲地大多分布於地勢和緩的西部海岸,而東部海岸僅在有泥沙沉積的河口處可見。
南中國海的範圍 (地理分界線) 為何?
南中國海的範圍 (地理分界線) 為何?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依據臺灣魚類分布之類型,2008年重新界定南海生物地理區的範圍, 係以北回歸線及赤道為界,也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地理分界。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行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行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50年願景: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分佈的分界線
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分佈的分界線
邵廣昭
邵廣昭於1990-1995年這段時間對台灣各地魚類群聚結構 (魚種組成),有了詳細完整的調查資料,再利用數值分類方法分析,得知原來台灣的魚種組成有南北分成兩地理區的現象。這條線是由東北角從右上左下斜切到澎湖的南方四島,主要是由於海流所造成。
臺灣海洋保護區 & 漁業保育現狀
臺灣海洋保護區 & 漁業保育現狀
Marine Conservation Institute
MPAtlas官網上面顯示台灣海洋保護區面積是 3,798 平方公里,占200海里經濟專屬海域 429,227 平方公里的 0.8% (分子只採用了台灣的國家公園及野動保護區兩種類型)。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
Our World in Data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有 2,160,000 種。
The high-seas fishing fleet
The high-seas fishing fleet
Science Advances
台灣公海漁船數量及漁獲量位居全球第二。
到2048年真的海裡會無魚可吃嗎?
到2048年真的海裡會無魚可吃嗎?
Our World In Data
2006年《Science》期刊中發表對海洋健康狀況的分析報告,並提出警告,若政府、企業及海產消費者不處理海洋隱藏的種種危機,將要面對海洋食物安全及億萬人生計的重大風險。若現今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吃。
有了資料庫,我們才能回答很多問題
有了資料庫,我們才能回答很多問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Q1. 臺灣魚類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何這麼高? A1. 多樣化的海洋棲地或生態系。水深、底質、地形、海流 (水溫、鹽度...) 的不同造成臺灣南北不同的生物相或地理區。 Q2. 臺灣海洋生物物種數平均是他國的多少倍? A2. 以陸域面積計算約為411倍;以海域面積計算約為31倍。
過去60年台灣的漁業統計數據
過去60年台灣的漁業統計數據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過去60年台灣的漁業統計數據顯示,所有漁業生產都呈現下降趨勢。例如,離岸水域在1980年達到了歷史最高的408,000公噸,自那時以來逐年下降,到2013年下降了62.5%,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為153,000公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