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89975個藏品
B1509星雲的脈衝星
B1509星雲的脈衝星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位在圓規座的B1509星雲具有獨特複雜的結構,有如張開的手一般,中央有一顆脈衝星PSR B1509-58。
發現脈衝星的喬絲琳·貝爾
發現脈衝星的喬絲琳·貝爾
Wikimedia Commons
喬絲琳·貝爾(Jocelyn Bell Burnell)於1967年首度觀測到脈衝星,為天文史上的重大發現。。
發現脈衝星的休伊什
發現脈衝星的休伊什
ESO Supernova
休伊什(Antony Hewish)設計了行星間閃爍陣列(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 Array),並率領研究團隊發現脈衝星,獲得1974年諾貝爾物理獎。
金牛座蟹狀星雲的脈衝星
金牛座蟹狀星雲的脈衝星
NOIRLab
金牛座蟹狀星雲的脈衝星,由梅奧爾望遠鏡(Nicholas U. Mayall Telescope)拍攝。
M87星系
M87星系
ESO
距離地球約5,500萬光年的M87星系,由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拍攝。
BURSTT計畫位在臺灣的主站與支站
BURSTT計畫位在臺灣的主站與支站
NASA
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計畫將在台灣本島的福山植物園、富貴角、鹿谷,與附近離島的北竿、東沙、綠島設立電波望遠鏡,連成幾十到數百公里的基線,以精確定位快速電波爆。
M81星系
M81星系
NASA Image and Video Library
M81星系,由星系演化探測器(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拍攝。
BURSTT計畫的主站天線
BURSTT計畫的主站天線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計畫的主站設在宜蘭的福山植物園,天線為16X16的方形排列,間隔距離2公尺。
BURSTT計畫成員
BURSTT計畫成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計畫由天文所所長彭威禮率領研究團隊。
BURSTT計畫的主站:福山植物園
BURSTT計畫的主站:福山植物園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計畫的電波望遠鏡天線。
BURSTT計畫的支站:東沙
BURSTT計畫的支站:東沙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計畫的電波望遠鏡天線。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圖中人物為已故魯國鏞院士,曾於1997年擔任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水墨風格的天文多媒體藝術創作,繪製的是「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水墨風格天文多媒體藝術創作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水墨風格天文相關多媒體藝術創作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結合星空及望遠鏡圖像素材的天文多媒體藝術創作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GLT計畫
GLT計畫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天文學上最終極觀測標的之一為以相當於事件視界的角解析度來直接觀測到黑洞及其周遭。觀測,特別是對事件視界的成像極為重要,因為這對研究廣義相對論強場效應,黑洞邊緣吸積盤及外向流過程以及黑洞的自旋等都開啟了新的窗口。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張榕珊 天文多媒體藝術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星空與人物--天文多媒體藝術創作
中研院天文所參與EHT研究團隊
中研院天文所參與EHT研究團隊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計畫」(The EHT Collaboration)的347 位成員,其中包含53名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人員。
雙頭槍與漢堡
雙頭槍與漢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快速電波爆是什麼樣的天文現象?
快速電波爆是什麼樣的天文現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扭結」更清楚確認行星正在何處形成
「扭結」更清楚確認行星正在何處形成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2017年時,中研院天文所湯雅雯助研究員在新生恆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氣體塵埃盤中,首度窺見到顯著的旋臂特徵,認為那可能就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2020年,新生行星正在誕生中的(可能)直接證據,由歐南天文台「甚大望遠鏡」公佈,確認三年前的預測無誤,也更清晰呈現行星形成的細膩樣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