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7個藏品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合影照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合影照
林嘉義
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現場合影,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五月十三傷心夜,(右)林(即導演林摶秋)、廠長(信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鄭信東(信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女人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女人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僅提供前5頁瀏覽或合理使用] 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台語發音,線裝本。 第一頁手寫「愛情倫理文藝鉅片,女人的條件,林博秋作」。 林博秋專用稿紙,單面,對折線裝本。 內頁多處有修正、增補或塗改的痕跡。封底手寫「流浪漢原太 第三号特務」。
《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日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日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僅提供前5頁瀏覽或合理使用] 日文電影劇本手寫稿。字跡整齊,應該為重新謄寫後版本。 第一頁手寫「信東製薬のために、林摶秋 作、シナレオ 青春の條件(女性の條件)、1964年5月28日退稿」。 一般稿紙,單面,含人物表、分場對白,共62張。對折線裝本。
原本《女性的條件》日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原本《女性的條件》日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僅提供前5頁瀏覽或合理使用] 日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裝訂封面用毛筆書寫「原本 女性的条件」。 第一頁手寫「信東製薬のために、林摶秋 作、シナレオ 青春の條件(女性の條件)、1964年5月28日退稿」。 林博秋專用稿,單面,含裝訂封面、人物表、分場對白,共77張。對折線裝本。
《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僅提供前5頁瀏覽或合理使用] 沒有封面及標題,研判應為《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台語發音。 一般稿紙,單面,共51張。未裝訂。 內頁多處有修正或塗改的痕跡。
《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青春的條件(女性的條件)》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僅提供前5頁瀏覽或合理使用] 中文電影劇本手寫稿,台語發音。 字跡整齊,應該為重新謄寫後版本。 第一頁手寫「林博秋作,青春的條件,女性の條件」。 一般稿紙,單面,含封面、人物表、分場對白共61張(P.8有2張)。對折線裝本。 內頁多處有修正或塗改的痕跡。
35mm Arriflex 35 ⅡA
35mm Arriflex 35 ⅡA
ARRI
1953 年上市的 35mm Arriflex 35 ⅡA 攝影機,具 180 度固定快門(fixed shutter)和反射式觀景窗(reflex viewfinder),鏡頭可放大倍數 6.5 倍。觀景窗目鏡(eyepiece)可依照視力調整焦距。
《五月十三傷心夜》印刷劇照
《五月十三傷心夜》印刷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當時戲院上映宣傳用的印刷劇照,也是僅存的唯一一張。 畫面場景為文彬(張潘陽)邀請麗娜(張清清)去金山海邊的老家,見他年邁的奶奶(英英)。
玉峯影業影訊 NO.101
玉峯影業影訊 NO.101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單彩,雙面印刷。 摺疊右翻,封面有湖山製片廠的全景。 封底是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的本事、及《六個嫌疑犯》的預告。
《五月十三傷心夜》工作照
《五月十三傷心夜》工作照
林嘉義
左邊是張清清(飾 阿惠,歌廳的藝名叫麗娜)與武拉運(本名王英順,左2 飾 房東)一家人。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合影照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合影照
林嘉義
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現場合影。 左起鄭信東(信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廠長(信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導演林摶秋。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工作照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最後一場戲的外景拍攝現場。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五月十三傷心夜(將殺青)福隆海邊」。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林摶秋
林摶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1920年出生於桃園,父親林添富為臺灣北部礦業名人。1938年赴日本求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同年底發表舞台處女作《奧山社》受到矚目,也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之後因其戲劇表現突出而進入日本知名的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開始接觸電影製作的觀念與技藝。
陳雲卿
陳雲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雲卿,台北市人。1964年就讀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時,即以國語片《七仙女續集》一片步入影壇,成為「學生明星」。1964年開始演出台語片,數年之間即演出上百部影片,當時走紅程度直逼白蘭和金玫。主演影片類型寬廣,包括了悲劇、喜劇、武打片等。除了演戲,1969年並投資拍攝台語片《妙賊》。
曾仲影
曾仲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曾仲影,1922年出生於中國上海,本名曾麒麟。中學於廈門鼓浪嶼就讀由英美教會合辦的英華書院,該校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因此奠定了音樂發展的基礎。1941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廈門大學就讀歷史系。1946年2月來到台灣,考上台灣廣播電台,擔任閩南語新聞播音員,也製播廣播劇。
張清清
張清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清清,本名張清雪,1947年出生於台北。1963年演出處女作《義犬救子》,1964年考入邵羅輝的天祥影業公司,此後,陸續拍了數以百計的台語片。
林鴻鐘
林鴻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鴻鐘1934年出生於彰化和美,父親任職營造廠,母親於他六歲時因難產過世,兄弟姐妹共四人,排行第三。小學一年級時舉家遷到台中市,接受日本教育至1945年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