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2個藏品
霧峰革新青年會成立
霧峰革新青年會成立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七年七月六日,霧峰革新青年會在霧峰庄役場(霧峰鄉農會現址)成立,設有三個部門:學藝部(讀書、音樂)、社會部(講演、閱報)、體育部(登山、游泳)。
議會講願代表受到學生歡迎
議會講願代表受到學生歡迎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六日,第六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代表:邱德金、林獻堂、楊肇嘉(左起)、葉榮鐘抵達東京,受到學生宣傳隊執布旗(上書臺灣議會)、喇叭,唱「議會設置請願歌」,高呼臺灣議會萬歲的熱烈歡迎。
年輕時的洪元煌
年輕時的洪元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年輕時的洪元煌,此幀可能是他在一九二○年受命擔任草屯庄協議會員時的標準照。
洪元煌半身照
洪元煌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刊載於《臺灣人士鑑》的洪元煌半身照,應是一九三四年前的照片。
行政區域改劃峙的臺中市
行政區域改劃峙的臺中市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此鳥瞰圖可能是一九○九年行政區域改劃(臺中廳)時所攝,右邊為北方,中央由下而上與三民路交接的今之民權路(正中美輪美奐的建築為臺中廳舍),其右為今之民族路。
臺中火車站
臺中火車站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火車站的完成,使南北交通中繼站的臺中市開始急速發展。
臺中州廳對面的臺中市役所
臺中州廳對面的臺中市役所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八九六年大墩街改稱臺中街,一九二○年臺灣行政區劃改採州郡街庄制,臺中街改制為市,設市設所(即市公所、市政府)於州廳對面。
臺中榮町街景
臺中榮町街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榮町(今繼光街)一帶的商店大多是日本人經營的。
公園大墩丘上的北門城樓
公園大墩丘上的北門城樓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位在臺中公園大墩丘上的北門城樓,易名為觀月亭。
臺中公園一隅
臺中公園一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靜謐的臺中公園一隅。
儒學考棚主樓:湧泉閣
儒學考棚主樓:湧泉閣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一九二四年四月,當局以剩餘的儒學考棚主樓具歷史意義,將之遷移於新高町水源地,並命名為:湧泉泉閣。
臺中行啟紀念館及臺中座
臺中行啟紀念館及臺中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行啟紀念館位於今自由路與中正路的轉角,此幀左邊即自由路,右邊是中正路,紀念館右方圓拱頂的建築即臺中座(臺中戲院)。
臺中行啓紀念館
臺中行啓紀念館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行啟紀念館竣工於一九二六年三月,為了皇太子到此一遊,建館紀念。
《臺灣新民報》的廣告
《臺灣新民報》的廣告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五百萬民眾的支持.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臺灣新民報》,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五日,登載於東京臺中一中校友會會誌《中一中》創刊號的廣告。此時期已有晚報的發行,次年六月,《臺灣新民報》全部使用日文。
臺中廳下的甘蕪園
臺中廳下的甘蕪園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此幀係一九一七年時臺中廳(約當今之臺中縣市)下的甘蔗園。日本在臺灣的經濟發展是以甘蔗為重心,後藤新平民政長官在一九○五年實施「甘蔗採集區」的獎勵規則,劃分糖區給製糖會社,蔗糖採收、集散、價格一任會社全權處置,農民無緣置喙。
蔡培火半身照
蔡培火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刊載於《臺灣人士鑑》的蔡培火半身照,應是一九三四年前的照片。
蔣渭水半身照
蔣渭水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蔣渭水半身照
陳昕半身照
陳昕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刊載於《臺灣人士鑑》的陳炘半身照,應是一九三四年前的照片。
王敏川半身照
王敏川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刊載於《臺灣人士鑑》的王敏川半身照,應是一九三四年前的照片。
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
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此幀刊載於《臺灣人士鑑》。
林呈祿半身照
林呈祿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刊載於《臺灣人士鑑》的林呈祿半身照。
連橫半身照
連橫半身照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
海南才子林幼春
海南才子林幼春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海南才子林幼春。
臺中市第一市場
臺中市第一市場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火車站正前方的櫻橋通(今中正路),稀疏的行人和牛車與寬廣的道路形成強烈的對比,背景是一九○八年開設的臺中第一市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