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39870個藏品
臺灣總督官邸與東門
臺灣總督官邸與東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北帝國大學正門前
臺北帝國大學正門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人的土塊厝
臺灣人的土塊厝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北市全景鳥瞰圖
臺北市全景鳥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北市街全景
臺北市街全景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北州廳(一)
臺北州廳(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守備步兵第二聯隊
臺灣守備步兵第二聯隊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新廳舍
臺灣總督府新廳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譯]威嚴巍然臺灣總督府之偉觀。(攝影第181號,昭和8年5月,取得基隆要塞司令部之許可。)
臺北臺灣神社遠望
臺北臺灣神社遠望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譯]鎮護本島之神,由北白川宮殿下守護的土地,風光明媚且幽靜深邃。
臺灣新高山
臺灣新高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譯]新高八景之八,臺灣新高山,我國最高峰之新高主峰的日出(海拔13,035尺) 。
傳統貝珠錢 tambu Traditional Shell Money tambu
傳統貝珠錢 tambu Traditional Shell Money tambu
昆士蘭博物館 Queensland Museum
巴布亞新幾內亞部分島嶼所使用的貝珠錢,如圖所示形式的貝珠錢被稱為 diwara、tambu 或 tabu。有時人們會將貝珠錢當作項鍊或耳飾使用。圖中的貝珠錢來自於巴布亞新幾內亞,東新不列顛省的約克公爵群島。一系列織紋螺屬的貝類被穿織在一條條莖狀物之上。
排灣族巫師箱 Paiwan Shamanic Kit
排灣族巫師箱 Paiwan Shamanic Kit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此件法具盒下半部為木製,紅漆,用銅及貝殼裝飾;上半部是網袋,網口綴有小藤環,加上細繩,可束緊袋口。一般法具盒的製作方式是將整段木塊挖空而成,除盒底外,其餘幾面都有雕刻。雕刻題材多人和動物,動物紋中以百步蛇紋、鹿紋最多。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Komblo)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Komblo People's Ritual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Komblo)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Komblo People's Ritual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Komblo 部落的 Kinden Kulam(身穿紅夾克者)在竹製「錢柱」 前發表演說,主持給 Omngar 部落母系親屬的報償儀式。Wahgi 人們傳統上會於生命各階段以儀式報償予母系親屬,母系親屬們被認為有能力影響他們姐妹後嗣的健康與順利。
越南美金造型紙錢 Vietnamese Spirit Money designed in the U.S. Dollar
越南美金造型紙錢 Vietnamese Spirit Money designed in the U.S. Dollar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越南的紙錢,仿製美金式樣且具有不同幣值,購自越南,出展於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越南人認為越戰期間的大量死者,包括了南越人和美國人,且死者們不認識當前通行的「胡志明貨幣」,只認得當時的通用貨幣美金,因此在死者的社會中反而是美金最為通用。
金紙與補運錢 Gold Papers and Fortune-Replenishing Money
金紙與補運錢 Gold Papers and Fortune-Replenishing Mone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台灣的金紙與補運錢,出展於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進錢補運儀式特別需要用到「運金」,以及吊掛有色高錢(代表五行的精氣神),神明也會依照信徒個人運氣、八字等指示燒化不同數量的金紙。一般信徒燒化紙錢是交換的概念,進獻紙錢換得神明給予好運氣,或與冤家鬼煞和解。
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頒布之《諭依照條約保護各國人民曉諭》 The 1900 "Announcement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igners " from the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頒布之《諭依照條約保護各國人民曉諭》 The 1900 "Announcement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igners " from the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曾福全 Thomas Tsang
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庚子事變後,清廷公告各地方須禮遇保護來到中國的外國官民(例如傳教士、商人)。
新娘貝珠服飾 Shell Money Clothing for the Bride
新娘貝珠服飾 Shell Money Clothing for the Bride
郭佩宜 Pei-yi Guo
一套所羅門群島新娘貝珠服飾與設計草稿。在聘禮交換儀式中,新娘的父母為她準備全套貝珠服飾當嫁妝。紅色的貝珠特別貴重,代表了血,亦即生命力,因此結婚、見血的賠償時常以貝珠錢來代表「人」的生命。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tafuliae)Tafuliae,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tafuliae)Tafuliae,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tafuliae),為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透過郭佩宜副研究員協助,自所羅門群島購入、入藏。貝珠錢與國家貨幣並用,小串貝珠可用來交學費、教會獻金、買食物。大串貝珠用於聘禮、賠償、土地交易等重要場合。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與紙鈔 Shell Money and Banknote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與紙鈔 Shell Money and Banknote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郭佩宜 Pei-yi Guo
與國家貨幣所羅門元掛在一起的貝珠錢。許多傳統貨幣已經停止使用,但所羅門群島的 Langalanga 人至今仍持續製作貝珠錢。貝珠錢與國家貨幣可並行使用。
所羅門群島貝珠鑽孔器  Pump-Drill used on Shell Beads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鑽孔器 Pump-Drill used on Shell Beads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所羅門群島用於製作貝珠錢之傳統鑽孔器(futa),運用繞線旋轉原理產生動力,在貝珠中間鑽孔。為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透過郭佩宜副研究員協助,自所羅門群島購入、入藏。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bata wawa)Bata Wawa,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bata wawa)Bata Wawa,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bata wawa),為最華麗、價值最高之貝珠錢,使用最好的 romu(紅色)貝珠,中間為網狀編織;在婚禮中,主要致贈給新娘母親。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為「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自所羅門群島購入、入藏。
雅浦貝幣(yar) Shell Money "yar" in Yap
雅浦貝幣(yar) Shell Money "yar" in Yap
郭佩宜 Pei-yi Guo
貝幣 yar,一種由珠母貝製成的雅浦貝幣。通行於雅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貝殼貨幣,常見的有 yar 和 gau(經常串連鯨魚牙)兩種。A "yar," a Yapese shell money threaded together with mother-of-pearl.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