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3個藏品
柯俊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柯俊雄原名柯俊良,1945年出生於高雄,1961年到國立藝專試辦的夜間部旁聽,老師介紹他到台語片《黃金大鷹城》當臨演,踏出成為電影演員的第一小步,同時擔任常務工作,在片場推軌道。
李美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美彌,1946年出生於屏東潮州,客家人,少女時代就讀屏東女子中學。1969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即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科畢業後,當年冬天即加入日本導演山內鐵也(1934-2010)導演的《封神榜》(1969)劇組做場記,因此稱山内導演為電影啓蒙老師。
徐守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徐守仁,曾擔任辛奇導演的副導,1958執導《心酸酸》,並與影人奇峰、秋萍、辛奇等人合組國興電影企業社,專門拍製十六米厘的兒童教育片。曾自組「德榮」影業公司,1965年獲選為「台灣日報」觀眾票選台語片十大導演之一。70年代之後進入電視台服務。
高仁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仁河,1936年12月出生於花蓮。花蓮工職畢業後,先任職於船公司當會計,再進入公論報廣告組工作。1957年,考進當時規模最大的「南洋影業公司」當演員,1958年演出《梅亭恩仇記》時發現自己不適合當演員,跟隨南洋公司董事長林章,到嘉義南洋片廠學習劇務、場務、燈光、服裝、化妝等工作。
石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軍本名彭晴松,1933年出生於宜蘭縣。高中畢業後,先到東方出版社擔任青少年書籍的日文翻譯,晚上在行政專校就讀夜大,後來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和攝影師宮西四郎到長河公司拍電影《紅塵三女郎》,需要會台語和日語的翻譯,石軍就去幫忙當場記,跟電影有了第一次接觸。
林摶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1920年出生於桃園,父親林添富為臺灣北部礦業名人。1938年赴日本求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同年底發表舞台處女作《奧山社》受到矚目,也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之後因其戲劇表現突出而進入日本知名的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開始接觸電影製作的觀念與技藝。
中條伸太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條伸太郎,1934年12月10日生,本名松井五三(Matsui Gozo),日本廣島人,家中從事農業。19歲時,離開廣島到東京,加入新東寶映畫株式會社工作,負責小道具,一心希望成為攝影師。
白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克,1914年2月1日出生於中國廈門。1933年進入廈門大學教育系就讀。抗日戰爭期間,於西南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負責電影戲劇宣傳工作。1945年,隨第一批接收人員來台,負責接收日人留下的電影器材、設備和廠房。1956年,於台製廠完成影片《黃帝子孫》,因受到政治排擠鬥爭,離開「台灣電影攝製廠」。
華慧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25年11月20日出生於中國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回到寧波。父親開餐館,而母親不識字,卻能以英語與英國同事溝通,任職上海英商和記洋行,擔任女工管理工作。
李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嘉,1923年9月23日出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抗戰勝利之後,在廈門星系報業的星光日報,先後擔任記者、編輯與編審。1947年來到台灣省農會工作。1951年轉入農教電影公司,擔任農業紀錄片劇本的編劇。1954年農教與台灣電影公司合併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先後任編審及製片處製作主任。
袁叢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袁叢美,1905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原名袁少康,又名袁項軍。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對美術產生興趣,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小學任教音樂、美術、體育。由於兄弟多半是軍人,因此後來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就讀,並且參加北伐。
劉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劉藝,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洪信德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信德,1916年出生。早年在台語新劇團擔任編導,台語片時期先任編劇,編寫不少歌仔戲腳本,除歌仔戲外,編寫劇本還包括《台南霧夜大奇案》及「盲女」系列;之後開始導戲,作品以戲曲片、武俠片類型居多,1969年後以劍龍為藝名改拍國語片,拍攝多部武俠動作片。
張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英本名張雲漢,1919年出生於四川。初中就讀教會學校就已接觸戲劇演出,1939年考上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教導劇團第一期,師承導演洪深,學習編、導、演等課程,並取藝名「張英」。結業公演擔任舞台劇《包得行》男主角,演出一百八十多場。1945年以上校軍職擔任中央軍校血花劇社社長,並在成都設立劇團演出。
張佩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佩成,1941年1月20日出生。1964年於國立藝專(現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印刷科畢業,隨即在同一年進入李翰祥主持的國聯公司擔任美術設計。三年之後,他以自身的經驗和熱情開始嘗試導演工作。第二部導演作品《淚的小花》大受歡迎,於是受到影界的重視。
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永祥,1929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1951年考上甫成立的政工幹校影劇組,畢業後進入軍中康樂隊,開始嘗試劇本寫作。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的舞台劇處女作《陋巷之春》受到觀眾歡迎,讓他信心大增。返校擔任教官後,仍持續創作舞台劇與廣播劇。
賴成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賴成英,1931年出生於台中。台中一中畢業後,1950年經校長介紹到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簡稱農教,中影前身)當練習生,1952年擔任《皆大歡喜》攝影師莊國鈞的助理,首次參與電影拍攝。1955年,製片黃卓漢自香港來台拍攝《山地姑娘》,因莊國鈞推薦,而首次獨當一面掌鏡,展開其攝影師生涯。
余漢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余漢祥,1932年出生於台北市,本名余聯發,畢業於台北市大同中學。1964年初執導演筒拍攝《台北人》,同年再拍《可憐戀花再會吧》,隔年執導《藝妲嫁乞丐》頗受歡迎,接著連續拍攝《乞丐大鬧藝妲間》、《阿狗兄與藝妲》等藝妲系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