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2個藏品
安可曲:賽馬
安可曲:賽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簪纓」,是深坑的古名。近年來,深坑國中及深坑國小的國樂團在台北縣及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績斐然。「深坑」已經成為台灣國樂發展之生力軍。兩年來,深坑國中小於暑假舉辦聯合音樂會,紮實及充滿創意熱情的演出形式及內容,每每帶給觀眾驚艷的感受,也讓團員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蘇州彈詞:開篇--戰長沙
蘇州彈詞:開篇--戰長沙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7年7月25日第二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演出。蘇州彈詞用蘇州方言說唱的彈詞。蘇州彈詞在體裁上為散文和韻文結合,並以敍事為主,代言為輔。以“說噱彈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上注意模擬各種類型的人物。有忠孝結義的故事以及落難公子與小姐在後花園私密的事情。此處演唱的是開篇戰長沙。
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7年7月25日第二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演出。京韻大鼓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唱詞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現在都演變為說書,最具代表的鼓界大王劉寶全,目前演唱的都是他留下的本子。
游龍戲鳳
游龍戲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游龍戲鳳>,則是明朝正德王與民女李鳳的相戀故事。話說正德王微服下江南,於龍鳳店與李鳳相遇,兩人隨即墮入愛河,正德王並冊立李鳳為妃。後來因太后所阻,兩人曾一度分離,然一雙有情人幾經艱苦,終成眷屬。
才子佳人(17之8)
才子佳人(17之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傳統歌仔戲有一出名劇描述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叫做「雜細記」,男主角因家道中落淪為「貨郎」,而與富家千金相識。「雜細」即婦女用的女紅針線、胭脂水粉等化妝品,以及一般家庭衛浴用品肥皂、毛巾等。
才子佳人(17之7)
才子佳人(17之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在高搭的舞台上,文武場分別設在舞台的左右兩側,影像當中可以看到、聽到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懸掛的鑼、堂鼓、梆子、嗩吶等。演員的服飾、身段,與京劇所使用及呈現的並無二致。唸白雖然以閩南語發音,但聲腔仍以官話的方式來處理。呈現了不同劇種之間互動交融的表演型態。
才子佳人(17之1)
才子佳人(17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在高搭的舞台上,文武場分別設在舞台的左右兩側,影像當中可以看到、聽到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懸掛的鑼、堂鼓、梆子、嗩吶等。演員的服飾、身段,與京劇所使用及呈現的並無二致。唸白雖然以閩南語發音,但聲腔仍以官話的方式來處理。呈現了不同劇種之間互動交融的表演型態。
才子佳人(17之5)
才子佳人(17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戲劇的劇目演出同時也反映著民眾的社會角色與日常生活作息,白天的演出配合祭典,而祭儀常由男性主導,女性則忙於家務或接待賓客,因此觀眾以男性居多,演出劇目多為歷史劇,排場比較中規中矩,多三國志、楊家將等武戲多的劇目。
才子佳人(17之2)
才子佳人(17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一段的影像紀錄,對於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這齣戲當中,出場亮相的武生有著完整的描述,配合著鑼鼓與嗩吶的節奏和旋律,演員的身段動作顯示著這個劇團有著良好的表演訓練以及演出的經驗。
才子佳人(17之4)
才子佳人(17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在二十世紀初左右產生,一直到192年,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歌仔戲即風靡了全台灣。本島之外,並轟動到閩南和南洋的閩南語社會。在海外,歌仔戲所用的歌仔調被稱為「台灣調」,歌仔戲也被稱為「台灣戲」。
滿面春風
滿面春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根據鄧雨賢先生所作之曲調,並配合中型樂團的編制,透過和聲、對位、配器、變奏等手法,傳達了原詞所描述男女相邀出遊之春風得意、欣喜滿面的情景。
才子佳人(17之17)
才子佳人(17之1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種「歌仔」很快就普及到各種廟會去,慢慢變成有組織的樂團,也以「醜扮」方式載歌載舞演唱起來,所謂的「醜扮」是簡單的化妝,由男生反串的旦角,頭帶珠串紗巾再加上當時臺灣衫(唐裝,一般稱為「大陶衫」)的女裝,男的生角則頭戴斗笠,也是一身臺灣衫,以絃、管及打擊樂器配樂,表演時非常機動,行進時可以演,也可以定
才子佳人(17之3)
才子佳人(17之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一段的影像紀錄,描述著兩軍對仗的一個場面,從軍士與主帥的出場、交戰、撤走、追逐,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戲劇舞台表演的既有語彙來進行。中段有一幕後台工作人員上場移動桌椅以利主帥登高的場景,是中國戲劇演出當中常見而又具特色的一種動作。移動的桌椅是作為「城牆」來使用。
才子佳人(17之6)
才子佳人(17之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的角色通常可分為:小旦(苦旦),小生,花旦,三花(丑角),武生,副生,老生,大花(奸臣)等,人講“八隻椅子坐透透”就是指這幾個角色都能演來得心應手。後來以女演員為主之後,這些角色大多都可由女生反串,除了大花可能還是男演員。
才子佳人(17之9)
才子佳人(17之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一段的影像紀錄,對於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這齣戲當中,出場亮相的武生有著完整的描述,配合著鑼鼓與嗩吶的節奏和旋律,演員的身段動作顯示著這個劇團有著良好的表演訓練以及演出的經驗。
才子佳人(17之15)
才子佳人(17之1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演員是戲劇表演的主要元素。劇情的鋪陳、舞台上的唱唸作表都是由演員來呈現,因此演員的唱腔、演技是演出成敗的關鍵。歌仔戲演員多來自貧苦家庭。演員入戲班之前,團主必須無息貨款給駐團演員,日後再由演出費中扣除,或離團時全數歸還,這種由團主支借的無息貸稱為「班底銀」。
才子佳人(17之11)
才子佳人(17之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上了舞臺的老歌仔表演型態依舊保持唱多白少的歌仔風格,但劇目內容,已經由片段 散齣的滑稽戲發展成為全本戲碼。
才子佳人(17之13)
才子佳人(17之1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的特色在其通俗性,包容性與自由性。歌仔戲的音樂唱腔多為民間流行的歌謠小調,故事情節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表演內容老嫗能解、雅俗共賞。歌仔戲唱唸皆使用閩南白話,並富有地方性色彩,舞台上所呈現的,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一切,因此使我們感到自然、親切,為一般民眾所接受。
才子佳人(17之16)
才子佳人(17之1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自曹雪芹批評“千部共出一套”後,才子佳人小說一時成為反面藝術創作典型,由此,它曾經的輝煌歷史也變得模糊,不為人們所熟知,這大大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文學史研究和文學史評價。其實,曹雪芹要在《紅樓夢》中大力地批評才子佳人小說,就說明它曾經很有影響力,因此,描述才子佳人小說的興盛情況很有必要。
才子佳人(17之14)
才子佳人(17之1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戲曲、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戲和民間歌謠等音樂曲調,引進京戲鑼鼓點和武打動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飾、妝扮和福州戲的軟體彩繪布景,並愛用各劇種的戲碼、身段、道具、樂器,發展成一種兼容並蓄內容豐富的新劇種。
才子佳人(17之10)
才子佳人(17之1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裝扮」本地歌仔戲本身並沒有化粧箱,更沒有化粧師,也沒有戲服;由於是「醜扮」,戲裡男性角都以日常的服裝為主,祇有旦角需要打面(化粧)抹粉點胭脂還得穿女性服裝。除了旦角頭戴珠花頭飾,紮綢巾,身著女性服飾外,男性演員有時頭上戴個斗笠就上臺表演,因此又有了「經笠仔班」的外號。
才子佳人(17之12)人
才子佳人(17之12)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音樂是建立於「民間歌謠」及「說唱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發展起來,並將民間說唱音樂的戲劇性提高,最後加入身段及其表演元素,形成一個新劇種。故歌仔戲的音樂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與地方的語言、民間音樂及風土民情皆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