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293個藏品
佳平部落情柴紀念品
佳平部落情柴紀念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9年8月2-4日佳平部落舉行一年一度的年祭masalut。8月2日晚上為部落之夜,與佳平部落友好往來的各族群部落青年會皆組隊、盛裝傳統服飾齊聚於佳平部落,分享交流各自部落的歌舞,並祝賀佳平部落年祭masalut順利舉行。
山豬牙臂飾工藝品立體裱框(本所受贈禮物典藏)
山豬牙臂飾工藝品立體裱框(本所受贈禮物典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2 年 7 月 25 日於本所舉行「國寶m u l i t an- 館藏排灣佳平部落 zi ngr ur 頭目家屋祖靈柱國寶指定交流茶會」,本所邀請佳平部落族人共同參與,向大眾分享m ul i tan 的 口傳故事及部落重建 zi ngr ur 頭目家屋的過程。
排灣族雙管鼻笛
排灣族雙管鼻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鼻笛已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排灣族平和村有百步蛇紋雕刻的雙管鼻笛又最具代表性。 排灣族的雙管鼻笛(raringdan)以北排灣Vutsul系統的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鼻笛的形制最具代表性,且有關於鼻笛聲模仿頭目家祖先百步蛇以翹起的吻端發聲的傳說。
排灣族雙管口笛
排灣族雙管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口笛(paringed)存在於北排灣的Raval系統村落。雙管口笛的吹奏者原居住於三地門鄉大社村、德文村、賽嘉村。這個系統雙管口笛和單管口笛都稱為paringed,可是吹奏者的最大目標都是雙管口笛,認為比較有韻味。雙管口笛的竹管比較細,一管有五個指孔,另一管無孔,吹口有木塞。
木梳
木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的雕刻十分聞名,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人像是為紀念祖先所刻;百步蛇為貴族的祖先,故蛇紋則兼具宗教信仰及社會意義。另尚有幾何形紋十餘種,如平行線、菱形、迴紋、環紋等。
火藥罐
火藥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火藥罐(筒),主要是用來攜帶與放置火槍使用的火藥用具,可防止火藥受外界環境影響,受潮或燃燒。排灣族的火藥罐如同其他原住民族多以牛角、獸骨或木頭仿獸角形式刻削而成,早期形式類似漢人,呈彎角錐狀,可立於平面,上尖端有一塞蓋可防露出或受潮,器身有菱形、蛇形紋飾與漆飾。
祈禱箱
祈禱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件的圖案較亂。正面下緣是蛇背文,其上為八個並列人頭。再上,中央有一蜷蛇文,其左旁有一人像,右手持刀,左手高舉一人頭,人頭下有二支獵槍,蛇文、人像、獵槍之間的空間又塞有二個人頭。蜷蛇文右方是二並立人像與二並立半身人像連在一起;其最右邊的人像,右手持刀,刀邊空隙刻有獵槍一支。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鞘面是以銅片整個釘上,銅片上有15個浮突的人頭像並排。人像上下為二排花紋,在鞘面尖頂也有銅片貼釘在木鞘上,也有二人頭像。鞘背浮彫三對人像,一對人像是臉向前,互相手拉手。第二對人像擁抱。第三對人像為一人揹一人,在被揹之人像股下有一浮彫人頭像。再沿著刀鞘向尖端,有三人頭像。
圓木盒
圓木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器形為一平口、大腹、無頸之圓形壺,平底,有蓋,蓋上有鈕蒂。全體呈黝黑色,由整段木塊雕成,壺面似曾塗以深色顏料。
刀鞘
刀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鞘背:由護鞘開始,二條平行兩頭蛇浮彫,蛇背刻有菱形紋,向鞘末一端的二蛇頭間,有一三角形洞,緊接著是一人頭彫,然後是一蛇頭。
陶甕
陶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陶甕統稱為djilung,而djilung又分為多種,有較高貴的家傳古陶甕叫做dredretan,有較近代的平地交易的古甕pangsiljan(耳甕)、djupeneq(大酒甕)、liljualjuas(荷蘭甕)等種類繁多。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有鞘的刀。 刀柄(上下二面)浮刻成一站立人像,刃祇有一面。 鞘:由鞘尖以上,有7cm長,稍向前彎,因此刀鞘全部不成直線。 鞘面:由鞘尖向上鏤刻一彎曲而上的蛇,蛇身刻有幾何圖形的紋,再向上則為一浮刻的站立人像,鞘面長19cm。
盤蛇女長衣
盤蛇女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白布製,已剪裁,無領,帶袖,右衽,五處有紐扣為橫式,衣二側開叉。衣正反二面之中央,二側與袖的緣鑲黑花邊,乃許多組對立的磬紋以曲折紋連成。黑花邊緣有黑條波狀紋。袖端裱黑花布並波狀紋黑邊。黑花布每組圖案由二相對的U形夾一菱眼形間帶有曲折線條紋搆成。紐扣穿鼻呈盤花狀。
巫師法具盒
巫師法具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法具盒下半部為木製,紅漆,用銅及貝殼裝飾;上半部是網袋,網口綴有小藤環,加上細繩,可束緊袋口,亦可提拿。一般法具盒的製作方式是將整段木塊挖空而成,除盒底外,其餘幾面都有雕刻,且以陽刻為主。雕刻題材多人和動物,動物紋中以百步蛇紋、鹿紋最多,另有鋸齒紋、三角連續紋等。
男上衣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衣白花葉圖案綢布製,已剪裁,無領帶袖,有紐扣為樣式。對襟的一邊加一塊布使衣服成為右衽。紐扣穿鼻為紅,黃,綠三色毛線製成帶狀。頸周衣二側,袖端及衣正面中央的襟上裱黑綢布,黑綢布緣鑲黑衣花邊。花邊圖案成“S”磬紋為主的幾何紋顏色為紅,黃,綠相間以白線條紋成二部。
盤蛇女長衣
盤蛇女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布製,已剪裁,右衽,有領,帶袖,二側開叉,五處有紐扣為橫式。紐扣穿鼻處花布製。衣二側,背邊上有曲折紋,卍字紋,菱形帶點紋,線條圖案。花邊緣裱黑衣紅,白,黃三色搆成菱眼,半菱眼的花邊。領上線曲折紋及齒紋,以黃色為主間綴紅色。領周黑布上繡十字以插卷紋。二對立蛇形,紅,綠,黃三色插間白線中分的磬紋。
繡人形女裙
繡人形女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黑布及花布縫成,有二腰帶,花布為腰身,腰下打摺。
後敞褲
後敞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kacing在古時代是男性於野外奔走時,為保護腳所穿戴的褲片,然而後期kacing的圖樣花紋精緻,常成為男性盛裝衣飾之一。此kacing圖紋大部分為緞帶材縫製而成,依據圖樣型態判斷,此件似與南方部落致贈或交易而來。
山豬王陶塑
山豬王陶塑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一‧山豬王係木座陶塑,描繪獵人獵得山豬歸來,驕其稚子的情景‧表現作者對於部落生活童年記憶中深刻的片段‧二‧人物一大一小造型瘦削,大人則身軀碩大,略顯誇張‧大人坐姿,以一手摟住膝側之小孩‧通體呈橙‧棕‧黑色之變化‧三‧獵獲之山豬為深棕色,四腳。
頭飾
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的琉璃珠是其服飾的一項特色,但只能被頭目與貴族所使用。此件頭飾可分成九段,整件以細繩串起。其中五段為小長方木塊和貝殼直紋相間,共同組成三或五道條紋;又,上述段和段中間以三條橫向的琉璃珠聯繫,上下兩條均為黃色,橙色琉璃珠居中;頭飾中最兩端以綠色琉璃珠點綴。
祈禱箱
祈禱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十字形的四頭蛇文居正面中央,其中心部嵌有鐘錶的齒輪一枚,四個蛇頭由這個中心向四方輻射展出。蛇文兩旁各有一人像,蛇文上方也橫臥著兩個頭頂相接的人像,蛇文和人像都有三角形貝片和銅帽釘的裝飾。四蛇頭間的空間上原有小圓形貝片四個,現已脫落。兩側面是相同的線彫人像。本件塗有紅彩。
祈禱箱
祈禱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蜷蛇文和其中心部的圓形貝片較小,位於正面中央。其兩旁各有一環形人頭,由三人頭下顎相接而成一三葉形,各人頭間有三角形貝片分隔。蜷蛇文與環形人頭的上下各有五個並列人頭。各人頭文都以銅帽釘點出雙眼,正面四周邊緣也以同冒釘點飾,兩側面都是附有銅帽釘的人像,但是其中一面的人像佩刀。
穀倉橫楣
穀倉橫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板呈長方形,上緣有二凹,下緣已挖空,板上均勻配置四個人頭浮彫,惟最右者已破損,自右第二者鼻部被挖去,其餘兩個鼻部亦有傷痕(深溝)人頭間夾有三個大小不同之同心圓,陰刻,下緣(人頭浮彫之下)有二道花紋,上為陰刻鋸齒形,下為浮彫波浪形。
女長衣
女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衣以淺藍色棉布製成,已經剪裁,左衽,無領,鈕扣為漢式。以領口為中心,有黑色圓形裝飾,並在裝飾上鑲有白底黑色幾何圖形花紋之鑲邊,其下有一排小珠串成的放射狀花紋,兩邊鑲鐵泡,最外面綴有一排菱形小鐵片及小鈴的裝飾,這種裝飾大部分在背後、袖口及前襟的左右兩側有白底黑色的幾何圖形之挑繡裝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