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7個藏品
陳立夫為李抱忱的《安樂窩》立軸墨寶
陳立夫為李抱忱的《安樂窩》立軸墨寶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立夫的《安樂窩》立軸墨寶。此曲是他催生的,李抱忱喜歡宋人邵康節詞的脫俗,他任職國立重慶音樂院教務主任時,教育部長陳立夫自1942年起兼任院長。李先生重視「大眾樂教」,致力於普及音樂,他曾為文自薦《安樂窩》可成為另一首如《你儂我儂》般的流行歌。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教授為李抱忱新居住宅題齋名「山木齋」墨寶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教授為李抱忱新居住宅題齋名「山木齋」墨寶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48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董彥堂)教授以甲骨文為李抱忱新居住宅題齋名「山木齋」墨寶,下面並加上「崔巍濃郁,李桃競春;山木之下,才子佳人」十六個字。
大千先生畫的壽畫是李抱忱六十大壽最寶貴的壽禮
大千先生畫的壽畫是李抱忱六十大壽最寶貴的壽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7年,大千先生畫的壽畫是李抱忱六十大壽最寶貴的壽禮。右上角題「瑞呈三秀草,風振萬年松」十個龍飛鳳舞的大字,邊註「丁未六月寫祝抱忱兄六十華誕,大千弟張爰頓首再拜」二十二個小字,他始終將之掛在家中,並以為「這種天天的文化沐浴和美的欣賞,的確是一種必需的教育,不可或離的享受」。
張大千託人帶來一張彩色的荷花以謝謝李抱忱夫人款待
張大千託人帶來一張彩色的荷花以謝謝李抱忱夫人款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在新港家中第一次款待大千先生後,隔幾日張大師託人從紐約帶來一張彩色的荷花,謝謝李夫人的烹調之勞。這是難得一見大千先生的清雅荷花。
李抱忱為提倡「重慶精神」在第一次訪臺時所呼出的口號
李抱忱為提倡「重慶精神」在第一次訪臺時所呼出的口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7年,這是李抱忱為提倡「重慶精神」在第一次訪臺時所呼出的口號,監察院于院長寫好這副對聯寄贈,李博士將此墨寶掛在「山木齋」的客廳裡,既可欣賞右老不朽的書法,二來也可常常不忘這十二個字的含意和智慧。
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的墨寶,是聆賞李抱忱在中山堂指揮《上山》一曲有感而書
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的墨寶,是聆賞李抱忱在中山堂指揮《上山》一曲有感而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9
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的墨寶,是聆賞李抱忱在中山堂指揮《上山》一曲有感而書。
曾任考試院長的賈景德題贈李抱忱博士書法一幅
曾任考試院長的賈景德題贈李抱忱博士書法一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曾任考試院長的賈景德(1880~1960)題贈李抱忱博士書法一幅。這幅楷書小中堂,是飽滿豐腴的顏體字。想像「山木齋」內掛上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立時便能滿室生春,增添很多趣味,這正是中國書法的美術內涵。賈景德號韜園,1904年進士,1910年任閻錫山都督府秘書長。
李抱忱應邀回國,曾擔任長達34年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錄舊作贈之
李抱忱應邀回國,曾擔任長達34年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錄舊作贈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8年李抱忱應邀回國,曾擔任長達34年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錄舊作贈之。右老精書法,尤擅草書,有《標準草書》一冊行世,被譽為「當代草聖」。
董彥堂教授贈李抱忱先生「山木齋」甲骨文墨寶之二
董彥堂教授贈李抱忱先生「山木齋」甲骨文墨寶之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董彥堂(1895~1963)教授贈李抱忱先生「山木齋」甲骨文墨寶之二。1947年這位中國近代考古學先驅赴美,任芝加哥大學客籍教授,並在耶魯大學講學。他於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于右任先生為「山木齋書畫集錦」題名墨寶
于右任先生為「山木齋書畫集錦」題名墨寶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于右任(1897~1964)先生為「山木齋書畫集錦」題名墨寶。回顧中國近百年歷史,太平老人于右任先生,以其深厚的書學底子與高度的創造力,成為中國近現代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人稱「三百年來一草聖」。
李抱忱獲贈趙元任博士的唯一墨寶
李抱忱獲贈趙元任博士的唯一墨寶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8
趙元任博士的唯一墨寶,抄劉半農博士七音古絕送給抱忱。趙元任在《揚鞭集》第22頁上見到這首《聽雨》,於1927年已常州吟詩調譜成藝術歌,原載《新詩歌集》。
張大千為李抱忱《瑣事》一書題字
張大千為李抱忱《瑣事》一書題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張大千為《瑣事》一書題字。
吳詠香繪贈李抱忱的清雅山水圖
吳詠香繪贈李抱忱的清雅山水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吳詠香(1913~1970)繪贈的清雅山水圖。她北平藝專畢業,由母校保送故宮國畫研究院深入研究,臨摹歷代名畫真跡,精擅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俱佳。來臺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執教於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十年。吳詠香是《未央歌》一書作者鹿橋(吳訥孫)的二姊。
梁鼎銘於去世前一年畫「戰馬」贈李抱忱先生
梁鼎銘於去世前一年畫「戰馬」贈李抱忱先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梁鼎銘(1895~1959)於去世前一年畫「戰馬」贈抱忱先生。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是當年軍中三位著名畫家,被稱為「梁氏三兄弟」,他們主要從事油畫戰史畫創作,如梁鼎銘融通中西繪畫,浸淫文學書法,他的《沙基血跡圖》、《惠州戰跡圖》等戰史畫創作,極具強烈現代感。
梁丹丰畫贈李抱忱博士的「墨竹」
梁丹丰畫贈李抱忱博士的「墨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梁丹丰(1935~)畫贈抱忱博士的「墨竹」。她是以描繪自然山川、花卉知名的「旅遊畫家」,已經遊歷七十餘國,作品以瀟灑的筆觸、自然流露出與大地對話的內涵,充滿生命力。她曾說:「生命的美麗在盡力而為的流程,那些畫只不過是些留痕,質樸的豐富我每一腳印而已。」。
藍蔭鼎贈李抱忱博士清玩水彩畫作「千竿繞屋」
藍蔭鼎贈李抱忱博士清玩水彩畫作「千竿繞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藍蔭鼎(1903~1979)贈抱忱博士清玩水彩畫作「千竿繞屋」。畢生以臺灣風土人文為畫題的宜蘭藝術名家藍蔭鼎的作品中,巧妙地運用水彩的特性,千竿竹圍住一村戶,竹圍就是家園的範圍,就像一簾幕帷,掩映著傳統水上人家的生活的內涵,田園畫家為我們捕捉美感無限。
梁又銘畫贈李抱忱先生「吉羊」一幅
梁又銘畫贈李抱忱先生「吉羊」一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梁又銘(1906~)畫贈抱忱先生「吉羊」一幅。他的「鹽場風光」人物寫生作品,筆觸簡練明快;他的「土包子下江南」,是反共抗俄時期,由大陸發表到臺灣,膾炙人口的古漫畫;愛國獎卷從282期開始,從直式改為橫式,也以梁又銘所畫的二十四孝為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