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17個藏品
西漢 黑陶繭形壺
國立故宮博物院
小口,沿邊帶寬唇,短直頸,橢圓形扁腹,圈足外撇。造形似蠶繭,故稱繭形壺。頸部和足壁以凸弦紋為飾,橢圓形腹以十二組弦紋等分器表,每組弦紋又可拆解成三道凹弦文。因口與足係成形後接,故圈足內可見延續自器身的弦紋刻痕。繭形壺多半出土自墓葬,分布區域涵蓋陝西、河南、山西、江蘇和甘肅等省分。
龍山文化晚期 玉版 附清代乾隆時期紫檀木架
國立故宮博物院
此件成做於新石器時代龍山齊家系文化的梯形玉版,呈赭紅帶黃綠色,中間帶有班點團塊。尺寸巨大,氣勢恢弘。進入清宮後,經內務府造辦處整理、配紫檀木架,做為屏風使用。乾隆皇帝曾兩度吟詠此器。乾隆十一年(1746)作〈漢玉屏風歌〉,除歌詠此器與玉所彰顯之德行外,更表現乾隆皇帝對其色澤質地的仔細觀察。
清 雍正 銅胎畫琺瑯包袱紋蓋罐
國立故宮博物院
蓋罐,短頸,斜肩,扁橢圓式斂腹。帶圓冠式蓋鍍金球,銅胎,內外壁飾畫琺瑯,器內施淺藍釉,蓋飾黃地雲頭紋及朵花。頸繪藍地靈芝紋,肩繪朵花,腹飾纏枝花卉,近肩處開光,番蓮紋。並繪有紅面藍邊的包袱半掩著器腹,紅色部份繪龜甲錦對蝶、蝙蝠、桃實等,藍色部份繪卷草紋錦;包袱背面呈淺綠色繪寶相花。
商後期 蟠龍紋盤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圓腹圈足,足下有外凸圈足座。盤面飾龍紋蟠繞於中心,蟠龍週邊有魚紋、夔龍紋及鳥紋圍繞。盤外面上層飾夔紋,上有如棱脊的平面紋飾。圈足上飾俯首夔紋,下有如棱脊的平面紋飾。紋飾在盤面的佈局與母題基本上與婦好盤(M5:777)近。盤外有一小環及二小環,各對準盤面大龍首的上下鼻樑,共形成一中軸線。
南宋 官窯 青瓷葵口碗
國立故宮博物院
花口分六瓣,侈口,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槽,內底心微凹陷,圜底,淺圈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粉青,口下有多層施釉痕,釉表帶少許棕色大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深灰色胎。器形類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亞歷山大碗」。
西周中期 靜卣
國立故宮博物院
橫切面作矩形,略呈橢圓,兩狹方正中有半環紐,接繩形提梁,蓋頂圈紐,兩狹方正中與蓋面相接處有小孔對穿,器口花紋一道,前後相同,正中為獸面,兩旁作夔雲狀,後旁為夔形,尾部轉向兩狹端,上下以弦紋為界,蓋頂緣紋略同,提梁作繩紋。
北宋 汝窯 青瓷紙槌瓶
國立故宮博物院
紙鎚瓶形制如造紙打漿時所用槌具,故名。此瓶原為盤口,或因口沿損傷,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底微斂,平底支燒,器底留有五支釘痕跡。通體均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樸雅,釉面滿佈細碎透明及淺色開片紋,頸肩聚釉處,呈色青綠。
南宋 龍泉窯 青瓷梅花式盞
國立故宮博物院
五瓣花口盞,口沿嵌銅釦。弧形深壁,胎質堅薄,內周壁依隨五花口突起五道稜脊,與之對應的外周壁則出現凹陷的淺溝。內底心貼飾梅花一朵,矮圈足。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色青翠,釉面開棕色紋片,足端無釉露出灰白胎。
商 亞告簋
國立故宮博物院
腹部與圈足各作二道弦紋,圈足內之腹底則作陽格線底紋。銘文腹內底中央鑄銘二字,在「亞」字內再作一「告」字,「亞」字應解為家族之義。「亞」中鑄一「告」字,以「告」字作族徽,其為宗廟內祭祀祖先而作此盛飯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