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218個藏品
皮影戲:射雁奇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自古以來,皮影戲有許多名稱,一般常被稱作「影子戲」,在陝西濼州則叫「燈影戲」,用紙做的戲偶叫「紙影戲」,用驢皮做的偶叫「驢皮燈影」,在四川用牛皮做偶 叫「牛皮影」,筧橋用羊皮做偶,叫「羊皮燈影」、「土影戲」,在皇宮王府裡演出的 叫「宮影戲」。
皮影戲:選美大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自古以來,皮影戲有許多名稱,一般常被稱作「影子戲」,在陝西濼州則叫「燈影戲」,用紙做的戲偶叫「紙影戲」,用驢皮做的偶叫「驢皮燈影」,在四川用牛皮做偶 叫「牛皮影」,筧橋用羊皮做偶,叫「羊皮燈影」、「土影戲」,在皇宮王府裡演出的 叫「宮影戲」。
新加坡雙林寺梵唄(9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教授於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十二日在新加坡雙林寺。呂教授在其音樂論述集中有此段描述:早上十一點到雙林寺報到,室內已經聚集二百多位全身穿黑色法衣的善男信女,一同與寺內的尼僧做早課,我們也拍了八厘米的影片,並做了現場的錄音。
新加坡雙林寺梵唄(9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教授於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十二日早上十一點在新加坡雙林寺佛教早課的現場錄音。此段主要以不斷重複的旋律唱頌南無阿彌陀佛為主要內容,可能是麥克風的關係,使領唱僧人的聲音極為突出,這段音樂在台灣目前除了佛教寺廟之外,甚至在一般的賜教民間信仰活動當中,也都能聽到類似這樣的演唱內容。
北管福祿曲牌:落花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落花洞是新竹市竹樂軒在1981年慶祝新竹市升格成省轄市的時候所表演的一首北管音樂,一般來說北管共分兩種系統,一個是所謂的西皮派,又被稱做是新祿,而新竹市竹樂軒則是屬於另一派別即所謂的福祿派,又稱做舊祿,在此曲的演出中除了有鼓、梆子、小鑼等標準北管樂器共同演奏,其中還有唱曲相伴共同演出歌唱
新加坡雙林寺梵唄(9之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教授於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十二日早上十一點在新加坡雙林寺佛教早課的現場錄音。這段錄音可聽到領唱的僧人不斷重複唱頌阿彌陀佛,音樂旋律主要是五聲音階的結構組成,當中也可聽到重複沉重有力的鐘聲在一旁配合敲打著。
新加坡雙林寺梵唄(9之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教授於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十二日早上十一點在新加坡雙林寺的現場錄音。呂炳川教授認為其梵唄演唱方式及內容類似於台灣的古山派,所演唱的經典也類似,在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出現這樣的佛教活動,顯現出當地華人信仰發展蓬勃的社會現況。
新加坡雙林寺梵唄(9之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教授於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十二日早上十一點在新加坡雙林寺佛教早課的現場錄音。錄音當中的梵唄,在旋律上維持著一聲多音的演唱方式,類似於中國傳統戲曲唱法,與海潮音類似,都是能夠呈現出中國傳統唱腔的一種音樂類型。
新加坡雙林寺梵唄(9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教授於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十二日早上十一點在新加坡雙林寺所做的梵唄。雙林寺的梵唄使用了磬、木魚以及鼓。演唱方式由一位比丘引導領唱,眾善男信女則頌唱。
哪吒下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哪吒下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雷神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雷神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石平貴回窯(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石平貴回窯(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百家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春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鐘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鐘聲」這首詩的內容比較強烈,而且詩句的長度很長,所以盧炎採用了較大的器樂編制,以便於表達此詩之涵意。此曲編制為女高音、長笛、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I、中提琴II、大提琴、低音提琴;以詩人陳黎「鐘聲」為女高音歌詞。
浪淘沙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浪淘沙」─是盧炎第一次嘗試以中國藝術語法創作的作品,盧炎憑著自己的想像,在節奏上、曲調上、裝飾上,也揣摹中國詩的吟唱,此曲於1979年,由美國賓州大學作曲家樂團首演,可說是盧炎第一個重要作品。
訴衷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訴衷情」是假以陸游這首悲壯的詩譜的曲,而由男中音來吟唱的作品。這也是盧炎第一首為男中音譜的歌曲。此曲主要是詩的吟頌,各種樂器的運用,也是以襯托出詩句內涵為主要的功能。音樂結構的材料是偏向於西方式的無調性,然而音樂整體的感受應當是屬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特色與趣味的。
給梅湘的名信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主題(內容大綱或創作意念描述):以近乎梅湘的和聲色彩,向這位自稱能聽到顏色的法國作曲家致敬。音樂呼應原詩憂鬱的氛圍,相當矇矓而色彩化,至曲末則轉到似乎有些調性:「呼吸/呼吸/呼吸/愛……」。
丑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創作意念描述:「丑神」可說是盧炎另外一種風格的寫作。此曲結構採自由組合,音樂隨著詩意發揮。創作背景說明:台北市文化局在國際文化村舉辦了一次詩的朗誦會,節目是由詩人陳克華及一位澳洲詩人的對話。內容是有關詩的翻譯,同時也朗誦他們的詩。文化局特別邀請盧炎為陳克華的詩「丑神」譜背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