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218個藏品
台南賣藥老人演唱歌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於高雄縣茄定鄉,振樂社所演奏台灣民謠現場實況錄音。台南賣藥老人獨唱,拉奏二胡,節奏快版。在台灣民間音樂中,俗稱的南管其實是高甲調,因為高甲戲在台灣普遍稱為南管戲,而真正的南管只有在少部分的館閣中活動,極小眾人口在演奏而已。
台南賣藥老人演唱歌仔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於高雄縣茄定鄉,振樂社所演奏台灣民謠現場實況錄音。台南賣藥老人獨唱,拉奏二胡,節奏快版。在台灣民間音樂中,俗稱的南管其實是高甲調,因為高甲戲在台灣普遍稱為南管戲,而真正的南管只有在少部分的館閣中活動,極小眾人口在演奏而已。
台南賣藥老人演唱歌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於高雄縣茄定鄉,振樂社所演奏台灣民謠現場實況錄音。台南賣藥老人獨唱,拉奏二胡,節奏中快版。在台灣民間音樂中,俗稱的南管其實是高甲調,因為高甲戲在台灣普遍稱為南管戲,而真正的南管只有在少部分的館閣中活動,極小眾人口在演奏而已。
台南賣藥老人演唱歌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於高雄縣茄定鄉,振樂社所演奏台灣民謠現場實況錄音。台南賣藥老人獨唱,拉奏二胡,節奏快版。在台灣民間音樂中,俗稱的南管其實是高甲調,因為高甲戲在台灣普遍稱為南管戲,而真正的南管只有在少部分的館閣中活動,極小眾人口在演奏而已。
牡丹亭:遊園驚夢(3之1 )(香港中大邵逸夫堂)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上海崑劇團1983年11月13日於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的演出。牡丹記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其中一本,分上下兩卷,上卷有:英台繡花、改扮從師、結拜金蘭、學規嚴禁、兄弟講別、十送英台、英台回鄉、五憶窗朋、馬家行聘、五羨梁兄、山伯問卜、牧童到話、士九間路、山伯訪友、英台贈銀、英台分別。
萬花亭:打漁殺家(5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香港北京京劇團,於民國七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演出京劇劇碼「打漁殺家」的現場錄音。劇中主要唱詞有(蕭唱導板)聽一言不由我七竅冒火,(接搖板)只氣得年邁人咬碎牙窩。江湖上叫蕭恩不才是我,大戰場小戰場也見過許多。爾好比看家犬這一群一窩,你本是奴下奴敢來欺我?
萬花亭:打漁殺家(5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香港北京京劇團,於民國七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演出京劇劇碼「打漁殺家」的現場錄音。劇中主要唱詞有(蕭唱快板)惱恨那呂子秋行事可惡,恨不得插雙翅—飛過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兒要掌穩了舵。我的兒為什麼撤了篷索?(蕭唱哭頭)啊……桂英兒啊!
除三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京劇經典劇碼「除三害」現場錄音。除三害由胡少安及孫允坡飾演。劇情是敘述晉朝宜興人周處,有勇力,好酗酒,橫行鄉里,百姓把他與猛虎、孽蚊並稱為「三害」。宜興太守王浚假扮一老者,與周處遇於途中,以三害之說諷功比喻,周處悔悟,打虎,斬蚊,改邪歸正。
盜仙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盜仙草是古代民間神話《白蛇傳》的片斷,是敘述一個神話中由蛇幻化成的仙女—白娘子,為求得能夠拯救情人許仙性命的靈芝仙草,不惜歷盡艱辛乃至進行刀光劍影的殊死搏鬥,終於,感動了天神,取得了仙草。
妹裙父母佮你主意(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是恆春最早出現的民謠,因恆春地區落山風大,演唱時尾音都會上飄八度音程,可能也與平常互相呼叫的習慣有關。過去傳統的家庭,婚事通常由父母來決定,「牛尾伴」常會以描述自然的景物或是傳說故事的比喻來表達自己內心悲傷的情感,演唱的成員通常有母親、新娘、姨嬸以及新娘的姐妹們,長輩藉以勸誡來叮嚀新娘。
查某子父母把你飼大漢(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是在恆春地區最早出現的民謠,名稱有多種說法,像是「牛母伴」、「牛尾擺」或是「牛尾絆」,主要是由於過去恆春地區多以農耕為主,牛是最為常見的家畜,守牛的人會牽著母牛做頭,牛群就會跟著母牛移動,但滿州地區過去多以「唱曲」此名稱來指稱「牛尾伴」。
歷史古典(平埔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亦是恆春當地流傳已久的民謠,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滿州地區都知道這首曲調卻不清楚它的名稱,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時恆春地區平埔族人多,常常聽到平埔族人演唱此曲,則稱此曲為「平埔調」的說法。
蟈虯遭難(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過去滿州民謠協進會致力於推廣滿州民歌,於是每個禮拜請滿州的傳藝師張日貴分別到各村教授滿州民歌,以達到宣傳及保存傳統音樂的目的,其中港仔村的張錦桂就是張日貴的得意門生之一。
一條山路(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關於「五孔小調」的名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由於「五孔小調」會在四句七言的形式下,再加上一句結尾或是重覆第四句歌詞,故稱為「五孔小調」,但現今通常不會在加上新的結尾句,僅只重覆第四句歌詞;另一種說法:「五孔」的「孔」就是指月琴的「孔」,月琴伴奏時,外弦音為La,內弦音為Mi,按外弦音的五品可得與內
滿州特景(守牛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守牛調」相較於「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等曲調,較為輕鬆愉快,屬於近代所創作的民歌,並僅僅流行於滿州地區。最初始的曲調是一段反覆的曲式,後來透過鍾明昆教授與鍾金星主任等人,將其擴充為兩段式,而成為今日滿州地區大家普遍演唱的版本。
有父有母(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歌詞多為即興演唱,以清唱的方式進行,此曲由張日貴和張碧蘭以對唱的方式,一唱一答的模式。「牛尾伴」為歌者張碧蘭最為擅長的曲調,每當恆春地區舉辦民謠演唱比賽,她總會參與演出並拔得頭籌。
花開情也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以詹益川先生的詞為歌詞譜曲,男女聲對唱以及狀聲詞的使用使的此曲不僅具有傳統合唱的音響效果,更具有台灣傳統民歌的風味,並藉由歌詞表現出以前青年求愛的方式。(摘要:周怡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