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7個藏品
台灣民謠勸世歌〈廿四孝〉
台灣民謠勸世歌〈廿四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蔡繼琨發行之《樂學》雜誌封面
蔡繼琨發行之《樂學》雜誌封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臺灣第一本音樂專門刊物《樂學》雜誌,蔡繼琨為發行人。
包青天(18之11)
包青天(18之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
包青天(18之9)
包青天(18之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中國傳統戲劇是一種藝術化的歌舞劇,它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境地,在許多日常生活上的實際動作,在劇中都要經過美化後,再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因而產生了歌唱化的念白和舞蹈化的身段。
包青天(18之12)
包青天(18之1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樂隊的編制不大,通常大約五人左右,分為文場和武場,分坐在舞台的左右兩側﹝武場在左,文場在右﹞。
包青天(18之1)
包青天(18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包青天(18之2)
包青天(18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包青天(18之3)
包青天(18之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的特色在其通俗性,包容性與自由性。歌仔戲的音樂唱腔多為民間流行的歌謠小調,故事情節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表演內容老嫗能解、雅俗共賞。
包青天(18之4)
包青天(18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音樂是建立於「民間歌謠」及「說唱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發展起來,並將民間說唱音樂的戲劇性提高,最後加入身段及其表演元素,形成一個新劇種。故歌仔戲的音樂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與地方的語言、民間音樂及風土民情皆有密切關聯。
張炫文 著作《臺灣福佬系說唱音樂研究》封面
張炫文 著作《臺灣福佬系說唱音樂研究》封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1 年出版。
包青天(18之18)
包青天(18之1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包青天(18之15)
包青天(18之1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在福建漳州的都馬鄉,於抗戰時期,興起以演唱地方民謠為主的都馬戲,其歌調稱為都馬調,因為曲調經過改良創新,哼起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所以很快的便被全省所有的歌仔戲團廣泛運用。
包青天(18之14)
包青天(18之1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七字仔調是以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歌詞結構而得名,又稱為「歌仔調」,它不但具有濃厚的台灣鄉土色彩,而且使用的次數特多,幾乎在每齣戲中都占有絕對的優勢,一齣戲如果缺少了「七字仔調」,可說不能稱之為歌仔戲了。
包青天(18之17)
包青天(18之1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由於雜念仔每首句數不定,每句長短也不一,而且又以近乎說白的方式來演唱,所以才稱為雜念仔。雜念仔的曲調並不固定,而是隨著語言聲調的高低而變化,所以,聽起來是句句清晰,在戲中,若需要長篇敘述才說清的場合,大都演唱雜念仔。
包青天(18之16)
包青天(18之1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哭調是由於台灣悲劇性的歷史背景,在長期遭受異族統治下所產生的具有民族悲涼情緒的曲調。多用於哭泣或哀傷的場合,尤其在某種特別悲傷的場合中,它是一曲又一曲連接不斷地演唱,猶如一套組曲。伴奏的樂器大都以大筒弦及洞蕭為主。
蔡繼琨指揮交響樂團團員練習
蔡繼琨指揮交響樂團團員練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46年蔡繼琨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新址---臺北市中華路原西本願寺,指揮該團員練習。
曾道雄執導莫札特歌劇《魔笛》
曾道雄執導莫札特歌劇《魔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曾道雄執導莫札特歌劇《魔笛》。
台灣民謠勸世歌〈四十八孝〉(其一、其二)
台灣民謠勸世歌〈四十八孝〉(其一、其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勸世歌〈四十八孝〉(其三、其四)
台灣民謠勸世歌〈四十八孝〉(其三、其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包青天(18之8)
包青天(18之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腳色」一詞,一般也稱做「角色」:在中國古典戲劇中,它是一種相當特殊的「符號」,必須通過演員對劇中人物的詮釋,才能顯現出來;它的存在,象徵著劇中人物的類型和性質,也說明了演員所需具備的藝術造詣,及他在劇團中的地位。
包青天(18之10)
包青天(18之1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的特殊風格是什麼?那就是由無數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台灣民眾,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生活際遇與思想感情的投影所凝聚出那種具有中國色彩的悲劇性格。
包青天(18之7)
包青天(18之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女角的化妝和平劇大同小異,男角則較簡化,花臉並不如平劇一般畫各式各樣的臉譜,只是象徵性的勾勒幾筆而已。像生、旦,是以俊扮來表現,淨,丑,則是以誇張的鬍子或黑痣來突顯角色的特性。
包青天(18之6)
包青天(18之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的服飾,也就是俗稱的行頭﹝戲服﹞,其實和平劇服比較,是沒有多大差別,而且使用上也沒有劃分得相當嚴格;自由搭配,耀眼華麗,尤其是發展完成後的戲服,基本上仍然是繼承了中國大戲的傳統。
包青天(18之13)
包青天(18之1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文場的樂器組合大都是自由搭配,像殼仔弦、月琴、台灣笛、二胡、三弦、洞簫、鴨母笛、揚琴等,都是在文場演出中常見的樂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