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4個藏品
柯俊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柯俊雄原名柯俊良,1945年出生於高雄,1961年到國立藝專試辦的夜間部旁聽,老師介紹他到台語片《黃金大鷹城》當臨演,踏出成為電影演員的第一小步,同時擔任常務工作,在片場推軌道。
陳淑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淑芳,本名陳笑,1939年7月2日出生於台北州(今新北市)基隆郡瑞芳九份,父親為礦坑承包商,開採金礦,家道殷實。陳淑芳是獨生女,在她的央求下,母親領養了姊姊和兩個弟弟與她作伴。1945年她進入九份國小就讀,三、四年級初次接觸舞蹈,喜歡舞台表演。
戽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戽斗,本名高來福,1926年出生於台北市。1945年加入楊三郎領導之黑貓歌舞劇團,直到1956年台語片興起後改而從影,共演出百部以上台語片,不論正、反派或搞笑角色皆十分擅長。
矮仔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矮仔財,1916年生於台北建成町圓環,原名鐘福財,因外祖無嗣而改姓為張福財。國小畢業後,因為流利的日文,以及展現出的表演才華,獲得赴日灌錄唱片的機會。回台後更以「福財」為名發表多首台語歌曲。早期他也加入「鐘鳴新劇俱樂部」跟朋友研究舞台劇,並作業餘的話劇演出。
張茜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茜西,1928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1歲即開始登台演出話劇,是抗戰時期後方著名的娃娃劇團的成員之一,首齣舞台劇為「江南之春」。1949年與先生藍天虹隨張英導演率領的《阿里山風雲》電影外景隊來台,因為在該片中演出山地少女,並主唱「高山青」等歌曲而聞名。
洪一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一峰,本名洪文路,1927年出生,台南鹽水人。自幼即展現音樂才華,儘管家中環境困苦,也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40年代左右,開始在廟埕自彈自唱賣歌仔簿,也兼任電台的現場演唱工作,並取藝名洪一峰。
張美瑤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美瑤,本名張富枝,1942年4月15日生於南投埔里。1957年,埔里中學初中部畢業後,在家附近的洋裁店幫忙,因緣際會得到玉峰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講師賴耀培賞識,通過面試加入訓練班。
林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沖,本名林錫憲,台南人。小學時全家移居日本,中學才回到台灣。高中時跟隨蔡瑞月女士學習芭蕾舞,由於常去台灣電影製片廠看劇組拍戲,而被白克導演延攬拍攝《黃帝子孫》。1959年,從《黑貓與黑狗》開始在台語片中挑大樑擔任男主角,接連演出《結婚五年後》(1959)、《虎姑婆》(1960)等片。
曹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曹健,本名曹治藩,1922年9月8日出生於北京。因在家中排行第六,影視圈內尊稱為「曹六爺」。在中學時期就對戲劇癡迷,升入高中後,便與校友同組話劇社,1942年,加入「影星話劇團」成為職業演員,在「大明英烈傳」中飾演劉伯溫一角,更堅定了日後以演員作為終生職業之決心。
石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軍本名彭晴松,1933年出生於宜蘭縣。高中畢業後,先到東方出版社擔任青少年書籍的日文翻譯,晚上在行政專校就讀夜大,後來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和攝影師宮西四郎到長河公司拍電影《紅塵三女郎》,需要會台語和日語的翻譯,石軍就去幫忙當場記,跟電影有了第一次接觸。
白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蘭原名傅錦滿。1955年考入中華影業公司,1957年外借亞洲公司,初試啼聲主演《朱洪武》。1958年演出《台南霧夜大血案》而嶄露頭角。1959年赴港拍片,1961年返台。1965年以《自君別後》獲台灣日報台語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讀者票選十大女明星第一名。
康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康明,1914年出生。日治時期曾在國風劇團演出新劇,1957年演出《基隆七號房慘案》踏入影壇。同年以《萬華白骨事件》(1958年初上映)獲得徵信新聞主辦的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男主角獎。1959年曾赴港拍攝廈語片,台語片沒落後進入中視演出連續劇,也參與國語武俠片演出。
王莫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莫愁,本名王玉蘭,1941年出生於越南,三歲時回到廣州,其後轉至香港唸書,1958年自港來台,1960年就讀國立師範大學夜間部藝術系,之後因嚮往電影界的表演工作,1962年投考加入中央電影公司,首部電影為中影與日本「日活」公司合作投資拍攝的《金門灣風雲》(又名《海灣風雲》),並在劇中與日本明星石原
高幸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幸枝,1943年出生於台北新店。國立藝專影劇科畢業。專二時參加中影公司招考,成為基本演員,受訓期間即見習演出多部國語片,也在台語片《新妻鏡》、《義犬救主》等片中演出,並曾投資製作辛奇導演《危險的青春》一片。1969年加入中視成為基本演員,演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連續劇。
小明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明明本名巫明霞,1941年12月21日出生於南投縣水里鄉。父親巫添丁為中明歌劇團團長,小明明自幼耳濡目染,對表演產生興趣,父親便為他取了藝名「小米蝦」,讓他在劇團中跑龍套。後在《某養尪大》正式擔綱小生,並改藝名為「小明明」。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阿匹婆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阿匹婆,本名林呂有,1918年8月20日出生於桃園大溪,隨後舉家搬遷至台中。自小個性外向,相當不適應於當時嚴厲管教的日本學校教育,備受父母疼愛的阿匹婆,因此中斷學業。16歲跨海到大陸經商,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她從廈門輾轉搭船回台灣,這才結束她的經商生涯。
李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影,本名李忠英,又名李迎,1923年5月20日出生於中國河南。中學畢業後,即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陜西支團部的歌詠隊話劇隊,後轉入中華劇藝社演戲。1947年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參加演出《蝴蝶夢》、《天羅地網》。1948年隨著《阿里山風雲》的外景隊來到台灣,其後即留在台灣拍攝電影,為早期性格紅星。
蔡秋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蔡秋林,1912年出生。出身歌仔戲班,擅長老生並擔任編劇。日治時期經營紅玉歌劇團,由妻子小桂紅(本名蔡水妹)擔任當家小生。戰後改組為美都歌劇團。1955年當選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三屆理事長,任職期間兼任《地方戲劇雜誌》的發行人,當時擔任秘書的辛金傳(辛奇)則身兼雜誌總編輯。
唐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唐菁,192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原名唐振青,又名唐治民。1946年自農校畢業後,曾經擔任牧場技士及管理員等職;因為愛好攝影,便投考空軍,擔任空中攝影員,未幾轉為地勤,1949年隨部隊撤退到台灣,因志趣考入陸軍劇團,後來經過漫畫家牛哥介紹到農復會當繪圖員。
奇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奇峰,本名林爐,1932年出生於台北。農業學校出身,1956年左右,抱著好奇心去參加建南影業公司演員招考,不意竟錄取。後以奇峰為藝名拍攝了處女作《心酸酸》(1957)。在台語影圈,和柯俊雄、陽明、石軍並列為台語片「四大小生」,因外型較為陽剛,主打硬派性格小生路線。
田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田豐,1928年出生於河南,本名田毓錕。學生時期,就因興趣參加了學校與當地的舞台劇演出。當時,河南的一位表演教授對他賞識有加,鼓勵他「不要侷限於舞台劇,應該多方向外發展,而且什麼角色都要能演,這才是真正的演員、真正的表演藝術家」,這番話帶給他深厚的影響。
李翰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翰祥,192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及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學戲劇電影。1948年底隻身赴港從影,於各片廠兼差打游擊,練就一身十項全能的本事,爾後於永華公司任職編劇、副導演,1954年,與姜南、古森林聯合導演電影作品《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