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8個藏品
柯俊雄
柯俊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柯俊雄原名柯俊良,1945年出生於高雄,1961年到國立藝專試辦的夜間部旁聽,老師介紹他到台語片《黃金大鷹城》當臨演,踏出成為電影演員的第一小步,同時擔任常務工作,在片場推軌道。
高仁河
高仁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仁河,1936年12月出生於花蓮。花蓮工職畢業後,先任職於船公司當會計,再進入公論報廣告組工作。1957年,考進當時規模最大的「南洋影業公司」當演員,1958年演出《梅亭恩仇記》時發現自己不適合當演員,跟隨南洋公司董事長林章,到嘉義南洋片廠學習劇務、場務、燈光、服裝、化妝等工作。
石軍
石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軍本名彭晴松,1933年出生於宜蘭縣。高中畢業後,先到東方出版社擔任青少年書籍的日文翻譯,晚上在行政專校就讀夜大,後來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和攝影師宮西四郎到長河公司拍電影《紅塵三女郎》,需要會台語和日語的翻譯,石軍就去幫忙當場記,跟電影有了第一次接觸。
林摶秋
林摶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1920年出生於桃園,父親林添富為臺灣北部礦業名人。1938年赴日本求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同年底發表舞台處女作《奧山社》受到矚目,也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之後因其戲劇表現突出而進入日本知名的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開始接觸電影製作的觀念與技藝。
賴成英
賴成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賴成英,1931年出生於台中。台中一中畢業後,1950年經校長介紹到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簡稱農教,中影前身)當練習生,1952年擔任《皆大歡喜》攝影師莊國鈞的助理,首次參與電影拍攝。1955年,製片黃卓漢自香港來台拍攝《山地姑娘》,因莊國鈞推薦,而首次獨當一面掌鏡,展開其攝影師生涯。
何錂明
何錂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錂明,1924年11月23日出生於台中。兄弟五人中,排行最幼,另有三個姊姊;二哥為知名的台語片導演何基明。
余漢祥
余漢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余漢祥,1932年出生於台北市,本名余聯發,畢業於台北市大同中學。1964年初執導演筒拍攝《台北人》,同年再拍《可憐戀花再會吧》,隔年執導《藝妲嫁乞丐》頗受歡迎,接著連續拍攝《乞丐大鬧藝妲間》、《阿狗兄與藝妲》等藝妲系列電影。
陳喜樂
陳喜樂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喜樂,1932年11月1日生,台北市人。祖父在學堂教漢文,父親日治時代在電力公司上班,入籍日本。家中經營撞球場,為台北市延平北路一帶大戶人家。
陳玉帛
陳玉帛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玉帛,1926年生,台北市人,著名攝影師。家中兄弟共有八人,父親過世後,生活艱苦。1942年左右,他經由推薦進入了台灣映畫協會,跟隨日本攝影師片岡讓(Kataoka Yuzuru)學習,擔任助手職務,並且到台北工業學校夜間部上課。
歐雲龍
歐雲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歐雲龍,台北市人,1946年畢業於台灣警察學校初幹班後,被派到新竹警察局當了三年警員。1949年他因興趣在演戲而志不在當「人民褓姆」,離職參加台語話劇團,開始演舞台劇,並擔任編導。
陳揚
陳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揚,本名陳專田,1937年出生於台北。1957年考入亞洲演員訓練班,結業後主演《港都夜雨》而一舉成名。1965年在台灣時報主辦的台語影展中,獲觀眾票選十大男明星第一名。1966年改執導演筒,執導了《媽媽三個半》(1967)等多部台語片。1974年,創立常滿影業公司發行影片及攝製國語片。
連燕石
連燕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連燕石,1932年出生於台中新社。對於連燕石來說,攝影不僅僅是個興趣,更是值得深入鑽研的學問。就讀台中一中時,為了上學方便,連燕石搬到台中市力行北路,認識了在綠川旁經營小照相館的鄰居,開始學習照相與沖洗技術。
呂訴上
呂訴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呂訴上,1915年出生於今日的彰化縣溪洲鄉,為家中獨子。父親呂深圳經營「賽牡丹」歌仔戲團,自幼耳濡目染。16歲為自家劇團編導改良戲《情海風波》,並擔任男主角。同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成立「銀華映畫社」,承租影片巡迴放映,並親自擔任辯士。
辛奇
辛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1924年出生於台北市萬華,本名辛金傳,因為家住萬華戲院附近,鄰居在戲院工作,可以免費看電影,辛奇便整天待在戲院裡,這是他與電影最早的相遇。辛奇肄業於日本大學藝術科,在學時學習燈光、化妝、舞台設計、編導、電影技術等,曾參加劇團,擔任佈景、舞台美術或監督等職務,演出多部戲劇。
陳文敏
陳文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文敏,本名陳粉,1920年出生於三重,家裡是當地的望族。她幼年時便知上進,主動要求父母讓她讀公學,之後又進漢文私塾繼續學習中國文化。
王滿嬌
王滿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滿嬌,1943年12月2日出生於新竹。就讀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二年級時,參加中國小姐選拔,因而被李行導演挖掘在《兩相好》(1962)一片中演出。也因此認識林福地導演,開始參與電影幕後工作,並演出《西門町男兒》(1963)等台語片。
林福地
林福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福地,1934年出生於嘉義。小學曾讀過幾年日文,就讀台南師範學校美術科時,曾在話劇中擔任演員和導演,也包辦化妝。畢業後擔任中學美術教師。當時嘉義南洋片廠許多台語片在那裡拍攝,因為涂良材導演是他的學長,所以1958年,林福地就到涂良材導演的《望你早歸》擔任化妝師,這是他的第一個電影工作。
陽明
陽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陽明本名蔡揚名,1939年出生於雲林北港,1958年畢業於台北市德育商職,年方19歲,在頂雙溪鄉下小戲院當經理,驚艷於《請問芳名》等日本片,發願成為電影人,曾參加辛奇導演開設的中興藝術劇社表演訓練班,也曾報考長河電影公司,擔任特約演員。
李泉溪
李泉溪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泉溪,於1926年出生於雲林北港,曾赴日就讀高等學校,光復後進入廈門大學經濟系就學,因此結識日後的導演陳洪民。當時洪琛導演在廈門大學教授法國文學,課餘設電影講座,教導電影表演、導演等基礎技能,李泉溪因此對電影產生興趣。
郭南宏
郭南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郭南宏(原名郭清池,後來改名為郭南宏),1935年出生於台南學甲,使用過華江、江冰涵、郭宗陳、君柏漢等藝名。高雄高工建築科畢業後,1952年成立征帆美術社,為高雄大舞台、壽星與台南赤崁戲院繪製電影廣告看板,同年撰寫中篇小說《養女血淚》,後來被亞洲影業購得電影版權,改編成《魂斷西子灣》。
邵羅輝
邵羅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邵羅輝,1919年生,本名邵守利,台語電影時期代表人物。童年居於台南,後隨其父邵雋銘舉家東渡日本,曾於東京帝國影劇學校學習編導,畢業後進入大阪松竹映畫株式會社當基本演員,取藝名「中村文藏」,並學習拍攝電影。
陳澄三
陳澄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澄三,1918年出生於雲林麥寮,日治時期擔任過保正,家中經營雜貨店,家境富裕。少年時期在麥寮「拱範宮」的南管弟子班「拱樂社」學戲並登台表演。
陳榮樹
陳榮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榮樹,1940年出生於嘉義市。出身電影世家,父親陳忠義和三叔陳忠信合開忠義電影製片廠,包拍許多台語片。省立嘉義高商畢業後,因為對電器很有興趣,先到嘉義的光華電器行學習半年,後來跟叔叔陳榮森學習照相技術,經過一年打下基礎後,跟隨父親拍攝台語片。
何基明
何基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1916年出生於台中人。畢業於東京寫真專門學校藝術學院編導科,TEK映圖研究所。他是第一位到日本東京學習電影技術的台灣人。16歲那年,原本家人希望他到日本學醫,但他在參觀了東京發聲電影製片廠(今東寶電影公司)之後,決定不顧反對改學習電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