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6個藏品
獵前祭槍之歌
獵前祭槍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首祭之歌
首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獵獲凱旋歌
獵獲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出草凱旋歌
出草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布農族過去祖先們出草凱旋回社後所唱的慶祝歌,依過去的習俗,在回社的途中獵人們會鳴槍告知族人他們凱旋歸來的訊息。婦女們準備了番薯、豬肉等點心前往迎接,於是獵人們將敵人首級放置在和婦女們圍成的圓圈中央,同唱這首令人聞之不寒而慄的marasitomal。
祈禱小米豐收歌(一)
祈禱小米豐收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飲酒歌
飲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魯夫都社鄒族戰祭歌謠
魯夫都社鄒族戰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Mayasvi祭典當中所唱的祭歌,鄒語稱之為「Tohpungu」。Mayasvi是鄒族重要的一個祭典,一般多翻譯成戰祭、凱旋祭、團結祭、甚至豐年祭,但是因為儀式過程內容非常龐雜,在整體內涵無法盡譯的侷限之下,以「瑪雅士比」的音譯來稱之,也逐漸獲得共識。
魯夫都社 鄒族戰祭歌謠
魯夫都社 鄒族戰祭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信義鄉的望美村由兩個部落所組成,望鄉村是布農族;久美是鄒族。久美是鄒族魯夫都社(Luhtu)的所在地,相關的祭典儀式已經中斷約半個世紀,這首祭典當中的祭歌名為「toiso」,與特富野社稍有不同,是魯夫都社的絕響,希望在族人近年來的努力復振之下,魯夫都社可以復興。
魯夫都社 鄒族Mayasvi祭歌
魯夫都社 鄒族Mayasvi祭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鄒族的Mayasvi祭典當中所唱的祭歌,鄒語稱之為「Nakemo」,這首歌與達邦社的唱法類似,只在「nakemo」這個詞當中"ke"的發音有區別。特富野社在近年來則尋回了他們認為是原來傳統的唱法。
首祭之歌
首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傳統詞曲
邵族杵音與歌唱
邵族杵音與歌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的「杵音」(以木杵擊搗在石板或石臼上成音)非常有名,代表邵族文化、象徵豐收。舂石音是邵族文化之最主要特色之一,每年農曆七月底在頭人袁家祖宅舂起石音,即是豐年祭的前奏。亦或部落間遇有重要慶典、或是部落對外參加活動時,族人每以表演舂石音來呈現邵族的文化特色。
羅娜村布農族打耳祭報戰功malastapang
羅娜村布農族打耳祭報戰功malastapang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的打耳祭當中,有一個儀式叫做報戰功,在「報戰功」儀式的最後為了褒揚獵到牲物的勇士們,女眷們向勇士們獻上小米酒慶賀,勇士會以載歌載舞的方式,向族人展示獵物和優異的狩獵技巧,而女眷也和勇士們同聲歡樂、誇讚勇士,全族歡喜獵獲的氣氛。布農族的誇功宴中的報戰功歌是非常特殊的原始歌舞。
羅娜村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羅娜村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因此形成散居的形式,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就是在小米播種祭之後,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布農人相信歌聲愈相諧、優美,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布農人講求和諧、互助的精神在歌聲裡表露無遺。
羅娜村布農族飲酒歌
羅娜村布農族飲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語飲酒歌之原意義是指「所唱的歌」。由於飲酒歌目前是布農族各族群,每個成年人,在酒酣耳熱之後,都能信口演唱之歌曲,故KAHUZAS稱為飲酒歌。
明德部落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明德部落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信義鄉明德部落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語稱為「pasibutbut」,是從前族人祈求小米及作物能茁長而豐收的一首歌。這首歌有很特殊的合音唱法,這種多音性現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是布農族重要的一項文化資產。
祈禱小米豐收歌
祈禱小米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傳統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