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7個藏品
狸貓換太子(5之4)
狸貓換太子(5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主要是在敘述宋朝時,北宋真宗趙恒,中年乏嗣,東宮李妃,西宮劉妃先後有孕。劉妃與內侍郭槐定鬼計,在李妃生養之時,用狸貓換太子,並誣衊李妃?下妖孽。劉妃後有計害李妃,在宮中放一把大火企圖燒死李妃,幸好宮女得知放走李妃,後來包拯施計夜審郭槐,最後十八載沈冤得雪。
狸貓換太子(5之5)(客家語演唱)
狸貓換太子(5之5)(客家語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的「歌仔」有歌謠的意思,最初是男女對答很單純的歌,後來變為有敘事性的長歌詞,一句七字,句腳押韻,最後再變為有故事性的歌劇,並且依照歌詞分配角色,再加上動作,於是形成一種粗具規模的歌劇,漸漸地又增加了台步、身段、音樂、服裝、臉譜、而成為一種特有歌劇。
狸貓換太子(5之5)
狸貓換太子(5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貍貓換太子」故事,今日依舊於舞臺上搬演,京劇、評劇、豫劇、粵劇、湘劇及歌仔戲等劇種中,皆可見連臺本戲或折子戲的演出,著實膾炙人口。從劇本文學角度探討本事淵源、情節發展、主題演變與人物塑造之轉變與所造成的影響,早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
狸貓換太子(5之1)(客家語演唱)
狸貓換太子(5之1)(客家語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約發生在距今三十年前是源自於台灣民謠,把故有的中國戲劇簡易化,再加入台灣特有的歌調,此首「狸貓換太子」是用客語來演唱,而伴奏音樂又分為南管和北管。
狸貓換太子(5之2)(客家語演唱)
狸貓換太子(5之2)(客家語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的「歌仔」有歌謠的意思,是由宜蘭地區的山歌轉變而來的。那裡的山歌是一種民歌,起初是男女對答很單純的歌,後來變為有敘事性的長歌詞,一句七字,句腳押韻,最後再變為有故事性的歌劇。
狸貓換太子(5之4)(客家語演唱)
狸貓換太子(5之4)(客家語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約發生在三十年前,起源自台灣民謠。採茶歌及相褒歌等的對唱方式,和故有的戲劇混合,而產生了一種異於中國戲劇的台灣特有之劇種。
狸貓換太子(5之1)
狸貓換太子(5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約發生在三十年前,起源自台灣民謠。採茶歌及相褒歌等的對唱方式,和故有的戲劇混合,而產生了一種異於中國戲劇的台灣特有之劇種。
包青天(18之11)
包青天(18之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
包青天(18之9)
包青天(18之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中國傳統戲劇是一種藝術化的歌舞劇,它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境地,在許多日常生活上的實際動作,在劇中都要經過美化後,再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因而產生了歌唱化的念白和舞蹈化的身段。
包青天(18之12)
包青天(18之1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樂隊的編制不大,通常大約五人左右,分為文場和武場,分坐在舞台的左右兩側﹝武場在左,文場在右﹞。
才子佳人(17之8)
才子佳人(17之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傳統歌仔戲有一出名劇描述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叫做「雜細記」,男主角因家道中落淪為「貨郎」,而與富家千金相識。「雜細」即婦女用的女紅針線、胭脂水粉等化妝品,以及一般家庭衛浴用品肥皂、毛巾等。
才子佳人(17之7)
才子佳人(17之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在高搭的舞台上,文武場分別設在舞台的左右兩側,影像當中可以看到、聽到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懸掛的鑼、堂鼓、梆子、嗩吶等。演員的服飾、身段,與京劇所使用及呈現的並無二致。唸白雖然以閩南語發音,但聲腔仍以官話的方式來處理。呈現了不同劇種之間互動交融的表演型態。
才子佳人(17之1)
才子佳人(17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在高搭的舞台上,文武場分別設在舞台的左右兩側,影像當中可以看到、聽到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懸掛的鑼、堂鼓、梆子、嗩吶等。演員的服飾、身段,與京劇所使用及呈現的並無二致。唸白雖然以閩南語發音,但聲腔仍以官話的方式來處理。呈現了不同劇種之間互動交融的表演型態。
才子佳人(17之5)
才子佳人(17之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戲劇的劇目演出同時也反映著民眾的社會角色與日常生活作息,白天的演出配合祭典,而祭儀常由男性主導,女性則忙於家務或接待賓客,因此觀眾以男性居多,演出劇目多為歷史劇,排場比較中規中矩,多三國志、楊家將等武戲多的劇目。
才子佳人(17之2)
才子佳人(17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一段的影像紀錄,對於青燕歌仔戲團所演出的「才子佳人」這齣戲當中,出場亮相的武生有著完整的描述,配合著鑼鼓與嗩吶的節奏和旋律,演員的身段動作顯示著這個劇團有著良好的表演訓練以及演出的經驗。
才子佳人(17之4)
才子佳人(17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仔戲在二十世紀初左右產生,一直到192年,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歌仔戲即風靡了全台灣。本島之外,並轟動到閩南和南洋的閩南語社會。在海外,歌仔戲所用的歌仔調被稱為「台灣調」,歌仔戲也被稱為「台灣戲」。
包青天(18之1)
包青天(18之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包青天(18之2)
包青天(18之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包青天(18之3)
包青天(18之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的特色在其通俗性,包容性與自由性。歌仔戲的音樂唱腔多為民間流行的歌謠小調,故事情節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表演內容老嫗能解、雅俗共賞。
包青天(18之4)
包青天(18之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音樂是建立於「民間歌謠」及「說唱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發展起來,並將民間說唱音樂的戲劇性提高,最後加入身段及其表演元素,形成一個新劇種。故歌仔戲的音樂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與地方的語言、民間音樂及風土民情皆有密切關聯。
包青天(18之18)
包青天(18之1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歌仔戲來自民間,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現存劇種中唯一源起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根據文獻資料調查,歌仔戲約在百年前起源於蘭陽平原,初為歌舞小戲形式,後加入各種服裝、角色,逐漸成為大戲。
包青天(18之15)
包青天(18之1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在福建漳州的都馬鄉,於抗戰時期,興起以演唱地方民謠為主的都馬戲,其歌調稱為都馬調,因為曲調經過改良創新,哼起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所以很快的便被全省所有的歌仔戲團廣泛運用。
包青天(18之14)
包青天(18之14)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七字仔調是以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歌詞結構而得名,又稱為「歌仔調」,它不但具有濃厚的台灣鄉土色彩,而且使用的次數特多,幾乎在每齣戲中都占有絕對的優勢,一齣戲如果缺少了「七字仔調」,可說不能稱之為歌仔戲了。
包青天(18之17)
包青天(18之1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青燕歌仔戲團所表演的歌仔戲「包青天」。由於雜念仔每首句數不定,每句長短也不一,而且又以近乎說白的方式來演唱,所以才稱為雜念仔。雜念仔的曲調並不固定,而是隨著語言聲調的高低而變化,所以,聽起來是句句清晰,在戲中,若需要長篇敘述才說清的場合,大都演唱雜念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