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8個藏品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男子額飾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男子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上衣
撒奇萊雅族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頭帶
撒奇萊雅族頭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撒奇萊雅族男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珠串項鍊
撒奇萊雅族珠串項鍊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上衣
撒奇萊雅族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撒奇萊雅族女子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經由官方認定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捐贈者陳林生先生為撒奇萊雅族人,此批服飾為其曾祖母高阿玉女士過世時所交付保存至今(高女士於民前30年/明治15年/西元1882年出生)。
思念祖先
思念祖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撒奇萊雅族的祭典非常多,每個月分都有固定的祭典,是一個非常慎終追遠的族群。這首歌曲描述著思念祖先或過世長輩的情景,有時長輩會唱給晚輩聽,說著以前老人家如何照顧他們、養育他們,和教育他們,同時也告誡後輩,要謹記祖先的教訓,要將祭祀的習俗與觀念,代代傳承下去。
生活曲
生活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有意義的歌詞均已失佚,目前僅留有襯詞。歌曲緩慢而沉穩,意義在描述生活的情況,例如農耕、狩獵、遊樂、休閒等。吟唱人可以依當時的情況,將歌詞改為自己要描述的情境。撒奇萊雅族人早期的生活以農耕、狩獵,及捕魚為主,生活步調雖然悠閒,但勤奮的撒奇萊雅族人,休閒生活卻少,多半仍以工作為生活的重心。
歡聚歌
歡聚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族人、親戚或朋友相聚時,共同歡樂所唱的歌。
田園曲
田園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有意義的歌詞均已失佚,目前僅留有襯詞。歌曲內容描述部落裡的環境、田園。
火神之歌
火神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曲原為勇士之歌,於火神祭舉辦後,成為火神祭曲的重要歌曲,以表達對於火神Komod Pazik勇於為族群犧牲的勇士精神。曲調穩重而渾厚,配合男士精神有力的舞蹈,更顯得歌曲的力道。西元1878年,大頭目Komod Pazik率領族人,與噶瑪蘭族人共同抗清,雖然最後沒有成功,族群從此衰敗,幾乎滅亡。
勇士之歌
勇士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詞均為襯詞,本曲為年齡階級於祭典唱的歌,以顯示年齡階級青年之勇敢與活力。
召集歌
召集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M0907832
打獵出發歌
打獵出發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有意義的歌詞均已失佚,目前僅留有襯詞。歌曲的內涵在描述勇士入山打獵,精神抖擻,充滿著必定滿載而歸的心情。
歌舞進退場歌
歌舞進退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詞均為襯詞,於祭典或活動時,婦女歌舞進場或退場時,串場時所唱的歌,婦女的隊伍,邊唱邊跳進入祭(舞)場。這不是正式演出的節目,而是進場前的暖場歌和退場時,隊伍可以整齊的離開。
郭子究於中部橫貫公路通車大典
郭子究於中部橫貫公路通車大典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8年,中部橫貫公路通車大典,蔣經國先生(右四與郭子究並立者)與花蓮中學管樂隊合影。
先總統蔣中正校閱郭子究訓練的花蓮中學管樂隊
先總統蔣中正校閱郭子究訓練的花蓮中學管樂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50年11月,先總統蔣中正(右五)校閱郭子究訓練的花蓮中學管樂隊。
郭子究在花蓮港教會演奏豎笛及小提琴
郭子究在花蓮港教會演奏豎笛及小提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約1990年,郭子究在花蓮港教會演奏豎笛及小提琴。
郭子究全家與母親在宿舍門口合影
郭子究全家與母親在宿舍門口合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約1954年,郭子究全家與母親在宿舍門口合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