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8個藏品
搖籃歌(二)
搖籃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首初鹿村卑南族婦女演唱的搖籃歌,曲調並不是卑南族人慣用的音組織,而是具有日本陰旋法音階的特性(LA RE MI FA)。因此曲調的來源是否受到日據時代的影響,頗值得探究。不過歌詞的徹底卑南化卻是無庸置疑的。
除草時工作歌
除草時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完全用無意義的虛詞來演唱的除草時的工作歌。全曲音域只在完全五度內進行,這種現象對於卑南族傳統音樂而言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上山工作歌
上山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相當久遠的古歌,在卑南部落已很難聽到這首民歌。
幻境
幻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搖籃歌(四)
搖籃歌(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賓朗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首由賓朗村演唱的搖籃歌是由前後兩樂句形成的基本曲調為基礎,其最大特色在於八度內的曲調音程中產生半音階的級進,不過基本上仍在五聲音階的範疇內。
學牛叫
學牛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放牛是卑南族孩童很重要的工作,因此牛不但是小朋友的玩伴,小朋友也試著學會了牠的叫聲,這首歌就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了。
我的孩子在何方
我的孩子在何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卑南鄉賓朗村卑南族女性歌謠
卑南鄉賓朗村卑南族女性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下檳榔部落(Pinaski)婦女的歌謠,主要是婦女田間工作結束時所唱之歌。卑南族每年在三、四月份小米田裡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都有一個專屬於婦女的慶典活動:Mukamut,由部落男性籌備、執行這祭典,服侍參與這祭典的婦女。
年祭傳統舞(一)
年祭傳統舞(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年祭短歌
年祭短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年祭之歌
年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刺球歌
刺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卑南鄉東興村東魯凱族群歌謠
卑南鄉東興村東魯凱族群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卑南鄉的東興村,魯凱族語為「達魯瑪克」(Talumak),民國58年的中秋颱風夜,因為焚風而引發大火,將整個東興村燒毀怠盡,有人認為原名「大南」與「大難」諧音,似有不祥之意,原址改建之後遂更名為東興村。
卑南鄉東興村大南魯凱族歌謠
卑南鄉東興村大南魯凱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位於目前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原大南村)的東魯凱族群的傳統歌謠,呂炳川在《台灣土著族音樂》一書當中,以大南村為例,對魯凱族的多音性音樂現象提出了九種組合的類型。這首歌在領唱者歌唱之後,眾人跟著一起歌唱的部分,也呈現了持續低音的多音性現象。
卑南鄉東興村東魯凱族群歌謠
卑南鄉東興村東魯凱族群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卑南鄉的東興村,是東魯凱族群的一個部落,位於台東平原西南邊的大南溪畔。這首歌在領唱之後,在眾人的答唱部分,同樣是以魯凱族群持續低音的歌唱方式來進行。
乞雨歌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當部落乾旱缺水時,族人就會由女巫婆群組成的乞雨隊,在大巫婆的率領下,來到河邊。每人手上拿著一副鐵鐘(dauliu),一面敲著dauliu,一面在大巫婆的領唱下齊誦。
除完小米草後聚會歌(一)
除完小米草後聚會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在每年第十個月份(kaporoan約國曆三月份),婦女們組成的換工隊salaiban除完全部落的小米草之後,在所舉行的聚會(mugamut)上所唱的傳統歌謠。
溜樹皮之歌
溜樹皮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卑南族兒童在小時候到山上或野外嬉戲時,撿來一種叫作halivan的樹皮,當作滑板。小朋友們一面唱著這首isubai,一面乘著樹皮olosanni從高處滑到底下,從這座山滑到那座山。曲調是由LA調式形成的五聲音階為基礎,簡單而令人容易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