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5個藏品
《沒有女人的地方》開鏡合影
《沒有女人的地方》開鏡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唐紹華執導、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廠)出品《藝林奇譚》(上映時更名為《沒有女人的地方》)該片於1955年10月開拍,黃卓漢等人來道喜。 前排左起:龍芳、黃河、焦鴻英、林翠、丁瑩、黃卓漢、莫康時、林翠母親。 後排左起:彭世偉、田豐、李行、高明、楊甦、周旭江、井淼、古軍、香港友人、玉珏、唐紹華。
《翠嶺長春》劇照
《翠嶺長春》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中)演出由吳文超執導、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拍攝《翠嶺長春》。 ※《翠嶺長春》(原名「綠野芳蹤」)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製廠拍製。1955年3月12日開鏡,直到1959年3月25日才上映。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影士林廠拍攝燕廷歌舞場面合影,左1導演李行(著直條紋襯衫),左2陳國鈞(古裝白眉白鬚),最後一排左為崔福生(飾燕王),右為武家麒(飾燕太子),第三排右2為徐一工(古裝黑鬍鬚)。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1995年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1995年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即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建議,與影劇協會聯署提案,經金馬執委會多數無異議通過,由李行榮獲第3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李行)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李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導演李行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第三度榮獲最佳導演獎,由王引導演頒獎。 李行上台領獎時致詞:「評審是公平的,因為得了兩次並不表示不能再得,我們需要再接再厲!」成為台灣影史上經典的一幕。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編劇(張永祥)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編劇(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張永祥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榮獲最佳編劇,由胡金銓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坤厚)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陳坤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第15屆金馬獎,陳坤厚以《汪洋中的一條船》榮獲最佳攝影。
歐雲龍
歐雲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歐雲龍,台北市人,1946年畢業於台灣警察學校初幹班後,被派到新竹警察局當了三年警員。1949年他因興趣在演戲而志不在當「人民褓姆」,離職參加台語話劇團,開始演舞台劇,並擔任編導。
陳揚
陳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揚,本名陳專田,1937年出生於台北。1957年考入亞洲演員訓練班,結業後主演《港都夜雨》而一舉成名。1965年在台灣時報主辦的台語影展中,獲觀眾票選十大男明星第一名。1966年改執導演筒,執導了《媽媽三個半》(1967)等多部台語片。1974年,創立常滿影業公司發行影片及攝製國語片。
陳雲卿
陳雲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雲卿,台北市人。1964年就讀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時,即以國語片《七仙女續集》一片步入影壇,成為「學生明星」。1964年開始演出台語片,數年之間即演出上百部影片,當時走紅程度直逼白蘭和金玫。主演影片類型寬廣,包括了悲劇、喜劇、武打片等。除了演戲,1969年並投資拍攝台語片《妙賊》。
《街頭巷尾》中影來函
《街頭巷尾》中影來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3年6月7日中央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函給自立電影公司,關於租場地設備及人員拍攝《街頭巷尾》一事,檢附租場攝片彙總結帳單,要求支費用。 總經理龔弘。
郭夜人
郭夜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郭夜人,1906年9月2日出生於台北市,本名郭德發,父親是迪化街批發雜糧的商家。就讀成淵中學時,郭夜人就時常去永樂座和港町(今之貴德街)的茶行聽蔣渭水演講或是看戲,開始對新劇產生極大興趣,也因此認識了歐劍窗。1938年加入歐劍窗主持的「鐘鳴新劇俱樂部」。
張清清
張清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清清,本名張清雪,1947年出生於台北。1963年演出處女作《義犬救子》,1964年考入邵羅輝的天祥影業公司,此後,陸續拍了數以百計的台語片。
第30屆金馬獎群星合影
第30屆金馬獎群星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坐者左起:郎雄、楊甦、李行、李翰祥、申江、白景瑞、劉芳剛。 站者左起:導演協會律師許文彬、丁善璽、-、黃玉珊、周騰、邱銘誠、宋存壽、-、金國釗、林清介、李祐寧、林福地、張曾澤。
台語影展頒獎
台語影展頒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日報主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暨影星大會,於民國54年(1965)6月22日在台北市中華體育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