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5個藏品
陳達
陳達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1906
|福佬民歌手、說唱藝人|
陳達《恆春調》
陳達《恆春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閩南福佬歌謠,內容為錄音者張建永與同伴至民間藝人陳達家中錄製陳達演唱《恆春調》等。
妹裙父母佮你主意(牛尾伴)
妹裙父母佮你主意(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是恆春最早出現的民謠,因恆春地區落山風大,演唱時尾音都會上飄八度音程,可能也與平常互相呼叫的習慣有關。過去傳統的家庭,婚事通常由父母來決定,「牛尾伴」常會以描述自然的景物或是傳說故事的比喻來表達自己內心悲傷的情感,演唱的成員通常有母親、新娘、姨嬸以及新娘的姐妹們,長輩藉以勸誡來叮嚀新娘。
查某子父母把你飼大漢(牛尾伴)
查某子父母把你飼大漢(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是在恆春地區最早出現的民謠,名稱有多種說法,像是「牛母伴」、「牛尾擺」或是「牛尾絆」,主要是由於過去恆春地區多以農耕為主,牛是最為常見的家畜,守牛的人會牽著母牛做頭,牛群就會跟著母牛移動,但滿州地區過去多以「唱曲」此名稱來指稱「牛尾伴」。
歷史古典(平埔調)
歷史古典(平埔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亦是恆春當地流傳已久的民謠,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滿州地區都知道這首曲調卻不清楚它的名稱,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時恆春地區平埔族人多,常常聽到平埔族人演唱此曲,則稱此曲為「平埔調」的說法。
父母不親(平埔調)
父母不親(平埔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平埔調」有一種常見的名稱為「臺東調」,「臺東調」是恆春人到臺東開墾而演唱出的曲調,說法眾說紛紜,若單純從曲譜中來看,仍是滿州人所唱的「平埔調」。
蟈虯遭難(五孔小調)
蟈虯遭難(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過去滿州民謠協進會致力於推廣滿州民歌,於是每個禮拜請滿州的傳藝師張日貴分別到各村教授滿州民歌,以達到宣傳及保存傳統音樂的目的,其中港仔村的張錦桂就是張日貴的得意門生之一。
一條山路(五孔小調)
一條山路(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關於「五孔小調」的名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由於「五孔小調」會在四句七言的形式下,再加上一句結尾或是重覆第四句歌詞,故稱為「五孔小調」,但現今通常不會在加上新的結尾句,僅只重覆第四句歌詞;另一種說法:「五孔」的「孔」就是指月琴的「孔」,月琴伴奏時,外弦音為La,內弦音為Mi,按外弦音的五品可得與內
滿州特景(守牛調)
滿州特景(守牛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守牛調」相較於「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等曲調,較為輕鬆愉快,屬於近代所創作的民歌,並僅僅流行於滿州地區。最初始的曲調是一段反覆的曲式,後來透過鍾明昆教授與鍾金星主任等人,將其擴充為兩段式,而成為今日滿州地區大家普遍演唱的版本。
有父有母(牛尾伴)
有父有母(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歌詞多為即興演唱,以清唱的方式進行,此曲由張日貴和張碧蘭以對唱的方式,一唱一答的模式。「牛尾伴」為歌者張碧蘭最為擅長的曲調,每當恆春地區舉辦民謠演唱比賽,她總會參與演出並拔得頭籌。
第二屆民間藝人音樂會中介紹陳達唱片
第二屆民間藝人音樂會中介紹陳達唱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77年7月25日第二屆民間藝人音樂會演出。介紹陳達唱片,說明民俗音樂中心要推廣陳達的唱片,客家八音介紹,客家也稱之為鼓吹班,會隨著婚喪喜慶吹奏出來的會有不一樣,大多以小調演變而來,以嗩吶為主奏的樂器。
自滿州駛牛車到海口卸貨(楓港小調)
自滿州駛牛車到海口卸貨(楓港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以「楓港小調」為基礎,全曲共有16段,第1至1小節為主旋律,其他十五段建立在此旋律加以變化,每一句基本上都是由後半拍開始,在第三句會牽尾音豐富其音樂性。
楓港小調-土豆種落
楓港小調-土豆種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曲是以「楓港小調」曲調為基礎,以對唱的方式演唱,歌者張素蘭為張日貴的學生,雖然無法像張日貴可以自由運用真假聲轉換及細膩的處理每一句歌詞的音色轉換,但是仍極力吸取其演唱精髓、揣摩其韻味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牛要吃草(四季春)
牛要吃草(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為「四季春」曲調,旋律相較於「楓港小調」,平緩且音與音之間多為級進進行。歌者在每一句尾音的處理,會使用氣聲改變其音色,讓樂曲更增添了許多色彩。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四季春」和「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強調「四季春」是不會在第三句使用提高五度牽尾音的唱法,所以絕不會將兩者混為一談。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楓港老調」是張日貴最擅長的曲調,也是一首由於其擅於演唱「楓港小調」之後,而巧妙的創作出來的曲調。因此,某種程度來說,「楓港老調」 可以說是張日貴所創作的新曲調。
思想起-歡迎貴賓
思想起-歡迎貴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以「思想起」曲調為基礎,由張碧英填入新創作的歌詞。張碧英在滿州民歌的退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國68年「滿州鄉民謠推廣委員會」成立,張碧英與先生潘正行(原永港國小主任),致力於滿州民歌的傳習,敦請張日貴為總指導,帶著張日貴到各個村落教授滿州民歌。
十二生肖(四季春)
十二生肖(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四季春」與「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從曲譜比較中可以看出「四季春」的旋律走向較為平緩,並不會在每段歌詞第三句的第六字提高五度使用假音演唱,相較於「楓港小調」,演唱時旋路起伏較大,呈現多音性的特色,全曲共有12段,第1至9節為基本旋律,其餘11段建構在此基礎上根據歌詞語韻的不同而
新絞竹排(四季春)
新絞竹排(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四季春」是指恆春四季如春,又稱為「恆春調」,歌詞中常常提及四季花草,普遍流行於車城鄉、恆春鎮及滿州鄉等地區,但是由恆春某些歌者常將「四季春」與「楓港小調」視為同一首曲調,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基本上「四季春」旋律進行較為平緩,而「楓港小調」呈現曲調起伏較大的特色。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恆春人時常將「楓港小調」和「四季春」視為同一種曲調,但是滿州地區的歌者卻可以很清楚的分辨「楓港小調」和「四季春」。事實上,「楓港小調」是從「四季春」蛻變衍伸出的曲調。從曲譜中,我們可以發現「楓港小調」會在第三句歌詞中的第六個字提高五度並使用假聲演唱,但在「四季春」是不具有此特殊唱法。
陳達請人代寫的告訴狀
陳達請人代寫的告訴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81
1981年4月10日,陳達去世前一天,他還請人代寫告訴狀控告盧寶,但此告訴狀並未及寄出。
陳達的戶籍謄本
陳達的戶籍謄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陳達的戶籍謄本中記載著他在1951年9月29日從臺東遷至恆春鎮砂尾路,當時他正與盧寶同居。
陳達 存證信函影本
陳達 存證信函影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盧寶發給陳達的存證信函影本。
許常惠與陳達之合影
許常惠與陳達之合影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1970年代,許常惠再訪陳達之留影。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一般而言,《思想起》這首歌大多以獨唱方式來表現居多,這段錄音清楚的記錄了對唱形式的《思想起》,讓我們對這首歌的本質與原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而且對歌的形式也提供了較多的社會功能,讓人際之間可以藉著歌唱來增加更多的關懷與互動。

頁面